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在學習上時間花得夠多,看起來也足夠努力,成績卻總是差強人意。其實,這是由于孩子陷入了無效學習的怪圈,此時往往越“努力”越無效,不僅成績不見起色,還身心俱疲。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表示,當你的孩子出現以下四種表現時,表明他可能在無效學習,應及早調整孩子的心理和學習狀態。
>> 盲目模仿 沒有主見
一些孩子會盲目跟著成績好的同學買習題冊、參考書,但每個人的學習進度、方法都不一樣,適當參考值得借鑒的學習方法是可以的,但沒有主見地跟從,反而會讓孩子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節奏。
>> 只會“輸入” 不會思考
孔子有言:學而不思則罔。學習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有的孩子習慣于記住答案,以為答對了就是學會了。實際上,死記硬背是不能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更不能舉一反三。
>> 沒有計劃 三心二意
這是在學習上急于求成和不善于合理規劃學習時間的孩子都有的特點,做著數學卷子,心里卻想著英語單詞還沒有背,極大降低了學習效率,還容易讓孩子因身心疲憊而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 只講時間 不重方法
許多父母只要求孩子長時間學習,而不教給他學習方法。有些孩子學習時間很長,但缺乏有效方法,加上耗時過久,往往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心中不耐煩,造成學習效率低下,反而抑制了學習興趣。
顧明遠表示,學習是一個過程,是通過努力掌握知識的過程。清華大學錢學森班有一項經驗提到,有發展前途的學生需要具備五個因素:內驅力、毅力、開放性、領導力、智慧。這個經驗是針對大學創新人才的培養,但中小學生也需要有這些品質,其中,內驅力就是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毅力是克服學習困難的意志,開放性是要有開朗的性格,領導力是指要學會與人相處,而智慧就是要尋求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家長首先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并讓他主動參與其中,鼓勵孩子設立一個個小目標,在他努力實踐、融會貫通、達成目標、反思回顧這一系列學習過程后,孩子自然會建立并完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系統。與此同時,要多觀察并了解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狀態,一旦發現孩子在進行無效學習,要及時糾正。 據新華網
來源: 京九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