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馬爾克斯,《閱讀的故事》里的每一章都以馬爾克斯《迷宮里的將軍》開頭)
中國雖然表面上崇上讀書,但是現實里,大家都知道讀書沒什么用,甚至如歷史學家胡寶國說:書生,是幼稚的另外一種說法。
正因為大家都比較現實,所以才導致中國人均閱讀量如此之低。但是唐諾在《閱讀的故事》里說:只剩眼前的實存世界,也正是這惟一的世界在我們眼前消失的時候。如同家鄉需要用異鄉來定義。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這本書,就是讀書狂魔唐諾的讀書心得《閱讀的故事》。
這本書并非閱讀的技巧,而是作為資深書蟲的體會,它可以幫你解答關于閱讀最常見也最持久的困惑,因此,如果你也熱愛閱讀,一定會深有共鳴。

1、讀書到底有什么用?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閱讀的第一個困惑是讀書到底有什么用?也就是試圖尋找閱讀的意義。
中國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人們都向往閱讀的生活。但是現代,讀書又確實沒什么用,于是人們在向往與現實考量之間不斷焦慮,或者被知識付費的替你讀書割了韭菜。
在唐諾看來,閱讀首先是因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是對現實的對抗和脫離。
“閱讀者...愈理解存放在書籍中種種更好的世界,相對便愈容易看清眼前世界的貧薄、粗陋、乏味和不義,甚至到達難以忍受的地步。”
正是因為脫離,讓他找到了閱讀幸福感,首先來自于他好像聽到了別人接聽不到的異樣聲音,生起一種被眷顧的惶恐幸福。
考試說,這個答案多少有點讓我覺得自戀,我更喜歡他說得閱讀的另外一個意義:閱讀就是移民。
在不自由的世界里,我們尤其需要移民。
2、書不懂怎么辦?
很多人無法開始閱讀,是因為害怕讀不懂。
唐諾認為,讀不懂其實是一種瞻望。就像你在船上遠遠看到一個點,你知道那個點就是非洲,里面有獅子老虎大草原,但是你現在什么也看不到,但是你通過閱讀,不斷讓船靠岸,逐漸變得清晰,這種瞻望,本身就很重要。
比如你知道柏拉圖,讀不懂他,但是通過相關的閱讀逐漸構建出柏拉圖思想更為清晰的圖像。
但是,這也并非讓你死磕,而是面對讀不懂可以暫時放下,完全讀不懂可以放棄,但是你看到的那個點卻一直在你心中。
因為閱讀并非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而是積累到一定量之后豁然開朗,所以有時候只能是漫長而艱苦的探索。
在閱讀世界里,沒有即時反饋一說。

3、沒時間讀書怎么辦?
現代人不讀書最常見的借口是:忙,沒時間。
唐諾的意思是,沒時間背后的本質是你認為它不重要。
如果說時間是萬事的解藥,那么閱讀就是時間的解藥。
閱讀能讓我們暫時脫離時間的宰治,獲得自由。
一個人的一生有一件主要的事情要趕,可以掙脫時間的束縛,是很幸福的事。
這里我在分享一句我書友陸老師的話:
文學重要的是不是事功不事功,它從來頑強地抵御赤裸裸功利主義對人性的戕害。
4、閱讀正確姿勢是什么嗎?
方法是目的論的產物,現在而且很多時候,方法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目的本身。
其實尋找閱讀方法本身就是功利的行為,書里唐諾借用馬爾克斯《速讀冠軍與美食家》為例,主人公每分鐘能讀8千字,那又有什么意義。
“對那些喜歡讀好書的人來說,讀本好書就是一種長時間慢慢享受的樂趣。讀的時間愈長,樂趣就愈多”
唐諾研究了卡爾維諾、本雅明等一批作家,發現他們都沒有留下閱讀方法,因為閱讀方法可能是閱讀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閱讀有什么正確姿勢的話,就是你覺得最舒服的姿勢。
因為,閱讀是長時間的事,而只有舒適才能持久。
5、讀書記不住怎么辦?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書讀完了,但是記不住,讓人很受挫。
唐諾關于閱讀與記憶的觀點是,記憶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思想加工的材料。
唐諾的記憶方法有點像旅行,他說要記住那些風景的方法不是去拍照,而是不斷的觀察它,所以他非常強調重讀,他有本書就叫《重讀》。
關于記憶我補充一點: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
6、為什么說閱讀更像友誼而不是戀愛?
回答這個問題,我直接引用書中原文:
“友誼有優于愛情之處,因為它不需要任何證明。在愛情問題上,你老是為是否被愛而憂心忡忡,你總是處于悲哀、焦慮的狀態,而在友誼中則不必如此。你和一個朋友可以一年多不見面,他也許怠慢過你,他也許有過躲開你的企圖,但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知道他也就是你的朋友,你不必為友誼而操心。友誼一旦建立起來,它便一無所求,它就會發展下去。”
“友誼是生活的基本事實,是自在的、用不著證明的,因此,友誼碰到最尷尬的狀態便是,有些人,尤其是有些太自大或太自卑的人,以及因為太自卑所以得把自己弄得更自大的人,總不智地用愛情的方式來猜想它甚至處理它,讓它變得戲劇性、變得不平等、變得斤斤計較而且時時擔驚受怕,也因而,把愛情動輒而來的分手也一并帶了進來。”
這是在談與讀書的關系,也是在談友誼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