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媽媽都在討論孩子究竟幾歲開始認字比較好的問題,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已經能認1000多個字了,自己的孩子卻還在玩著工程車,父母心里的落差大啊!
那么,孩子究竟幾歲開始認字最好呢?

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在語言學習中,孩子始終是個主動學習者,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就能自然開花結果。
一般來說,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被父母抱在身邊,進行親子閱讀了。不過這時候孩子對識字卡上的文字是沒有任何概念的,只要多帶他認識身邊的事物,看一看、摸一摸、擺弄擺弄,告訴他事物的名字,他自然會記住每樣東西。
等到了1歲半-2歲這個階段,你會聽到孩子經常說出這樣的句子:媽媽吃、寶寶吃、等等我……一般是三個字、三個字的蹦著說,這就是所謂的電報句。這時,家長會急著教孩子識字,其實,只要正常的跟孩子進行口語對話,引導孩子去表達就可以了。
那真到了2歲半-5歲的階段,家長就坐不住了,不識字能行嗎?別急,咱們看看科學是怎么說的:
兒童心理學家,阿諾德·格塞爾博士的研究表明:從長遠角度來看,孩子從三歲、四歲、五歲、六歲甚至七歲開始認字,將來都沒有任何不同!雖然5歲孩子可以掌握大量的詞匯,但語言發展的重大進步卻是在6-14歲期間發生的。

因此,不必用填鴨的方法讓孩子早認字,對孩子來說,那不過是一種短時記憶而已,除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緩解焦慮,沒有什么好處。
那么,就不教孩子認字了嗎?當然不是!孩子的識字能力是自然發展出來的。你只要給他豐富的文字環境,他自然就會認字。其實,孩子在4歲以后,有一個特別對文字、符號敏感的時期,比如他會關注路邊的站牌、超市里的價格標簽,甚至會拿起一本繪本,盯著文字看上半天……當他們主動說起來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有意識的培養了。
當然,沒必要像坐在課堂里那樣一筆一劃的教,去超市的時候多帶他看看食物包裝上的字;回家的路上,看看站名,去公園的時候看看掛在樹上的名字標簽……跟孩子一起讀書,也是一種最好的認字方式了,通過閱讀,能夠積累方方面面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孩子的大腦中將內化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從而為孩子日后的學習奠定很好的基礎。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過猶不及,只要讓孩子在他自己的節奏中成長,快樂的童年是父母能夠給到孩子最寶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