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聽了一個語文課外班的試聽課,主要是介紹他們的培訓班和學校語文課的區別,說培訓班是語文課很好的補充。
課外語文學習法
給我們授課的是一個有20年教齡的初中語文老師,他說學校里的語文課是碎片化的知識,而他們卻能串起來講。
比如李白的詩《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他們會講當時的歷史背景,會講李白一生的經歷,李白這個人的特點等等會詳細介紹。而學校里只會講講這首詩的白話意思,每次遇到李白的詩都會萬年不變地說李白字太白等千篇一律的知識點。學校里學的是一個點,而高考考的卻是雜亂無章的線。
這位老師有一個女兒,從2年級開始,他就每天帶她讀《論語》,六年的時間帶孩子學完論語、千字文、笠翁對韻等等這些古典書籍。他女兒的語文成績一直是級部前三。而且她沒有做過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業,可以說他女兒的語文全靠他這個爸爸的課外輔導了。這位老師特別青睞古典書籍,我們倒是可以借鑒一下。
我的一些疑問
為什么培訓班都知道這個道理,而教育部門或學校的老師卻不知道呢?在學校里學習的時間那么長,反反復復地就那么一本書,為什么不早早地結束課本學習,節約出大量時間給孩子好好擴展一下呢?為什么讓孩子為了一個好成績再去額外上一個培訓班,再去額外的閱讀。閱讀和知識點是不是完全可以在學校里進行?對書特喜歡的孩子自己主動地去補充。一切交給培訓班或家長只能讓教育越來越不公平。
我想大部分家長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引領孩子搞好語文學習,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上不起太多的培訓班,所以眼看著教育越拉越兩極分化,令人堪憂。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他上大學專門學的中文系,但是有多少人上過中文系,有文學功底呢?家長能做的最多也就是給孩子提供喜歡的書籍,要求孩子讀讀書,但卻做不到高質量陪伴。最后想得高分的就交給培訓班,沒辦法的就聽之任之了。
普通家長能做的事
不過,我想我沒有能力改變現實,先乖乖地改變一下自己吧。
最近我們正在讀《論語》,不能理解其中的內涵,就從網上找一些解讀論語的語音來作為輔助。語音沒有了就買一本解讀書來補充一下。每天進行一點,循序漸進,逐步理解吧。對培訓班還是有些抵觸的,因為孩子的興趣還沒有激發起來,去了也只是浪費時間,還是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
現在買書也非常方便,順著孩子的興趣,多準備一些健康的書籍,名著也涉獵一些,每天堅持,相信語文成績雖不能拿到級部前幾,但是對于應付考試和應用應是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