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東莞松山湖舉行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自主研發的鴻蒙操作系統正式亮相。據公司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介紹,與Androi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卓和IOS這兩個基于手機開發的系統不同,鴻蒙立足物聯網,面向未來,最大的特點就是極強的安全性及超低時延。
“華為做操作系統的研究,已有差不多接近十年時間。鴻蒙這個項目在兩年前正式啟動,它的投入非常大,累計投入了將近5000人的研發力量。”余承東說。
那么,鴻蒙到底有何獨特之處,在5G時代下,它又將有何用武之地?
●南方日報記者 許雋 郜小平 姚翀
為什么要打造鴻蒙?
物聯網設備中安卓跑不起來
在中國古典著作中,“鴻蒙”多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或神話中的遠古時代。在《莊子·在宥》中,就曾有“云將東游,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的說法。
物聯網的“宇宙”,也正處于“鴻蒙”之中。新舊操作系統輪替進入窗口期,萬億級的市場正在形成,萬物互聯時代正加速來臨。
最近的兩次科技浪潮先后由PC和智能手機引發,雖然終端產品百花齊放,但底層OS(Operating System,即操作系統)仍由少數核心企業把持,例如PC時代的微軟,移動互聯時代的蘋果、谷歌。
目前,安卓在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中的占比高達八成以上,但它并不完美,碎片化、效率低、生態混亂等缺點一直為人所詬病。正因如此,進入桌面市場以及AR/VR、物聯網領域,安卓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并未展現出足夠的統治力。
“安卓系統在少于2G內存的智能設備中根本跑不起來。”余承東說。然而,當下很多物聯網(IoT)設備內存都非常小,這就存在操作系統和設備不匹配的問題。
安卓系統有1億行代碼,其中僅內核就有超過2000萬行代碼,平常真正用到的不到8%。如此龐大和冗余的內核設計很難保障操作系統的流暢,這樣一來,安卓系統的設備“卡頓”問題突出不說,面向數據量龐大的物聯網市場也顯得承受能力不足。
正因如此,為打破現有主流OS的生態墻,“不必被某一家公司所局限,也讓我們國家科技更加自立自強。”華為自研的物聯網操作系統鴻蒙應運而生。
一直以來,國產IT行業面臨著“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統)”的局面。作為科技行業巨頭,華為已手握芯片和操作系統兩張“王牌”,未來其一旦在物聯網領域建立起領先地位,其影響力或能持續十數年之久。
同是操作系統有何不同?
“核心+模塊”更快更安全
同是操作系統,鴻蒙有何不同?
余承東談到,鴻蒙的出發點和安卓、iOS都不一樣,這是一款基于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以安卓系統為例,該系統沿用的是linux內核調度機制,“面向所有的資源調度,都是平等對待的。”余承東表示,這就好比高速公路上,貨車、汽車、摩托車、自行車共用四條車道,彼此間互相“搶道”,最終的結果是誰都走不快。
而鴻蒙采用的微內核,相當于在高速公路上,車道被劃分為超車道、快車道、慢車道、自行車道,車輛擁有“專屬通道”,對資源進行精準調度,效率大幅提高,實現超低時延。而借助確定時延引擎,鴻蒙的超低時延優勢得到了充分展現,響應時延將下降25.7%,時延波動率下降55.6%,用戶體驗大幅改善。
“簡單來說,就是把原來的大而全的內核,改成核心+模塊的方式。”業內人士表示,核心不變,功能純粹,模塊用來擴展,靈活組合,“就好比同一款發動機,調教不同、搭配的內容不同,就變成不同級別的車了。”
各行其道也讓鴻蒙變得比安卓更安全。據了解,安卓系統采用的宏內核,一旦ROOT權限被非法獲取,整個系統就會被攻破,“相當于只要拿到了大門鑰匙,你就能打開每一扇門。”而鴻蒙的微內核方案,使得系統無須獲取ROOT權限,“外核服務相互隔離,可提升系統安全性。”余承東引述權威測評機構的測評結果稱,理論上微內核的安全性是宏內核的兩倍多。這也就意味著,華為“鴻蒙”OS的安全級別將遠勝于安卓。
對獨立運算需求更小的物聯網設備,微內核優勢更明顯。“在華為看來,基于超寬帶、云計算的AI世界才是未來。也就是說,華為認為未來手機、筆記本等設備的絕大部分性能需求將會通過5G、光纖連接云端服務器獲得,終端設備本身的性能不需要特別強大,所以微內核就夠了。”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使用體驗有何不同?
同時搭載鴻蒙
設備即可互聯
華為自研操作系統“鴻蒙”擁有高安全性、超低時延、廣連接等獨有優勢,那么用戶最快什么時候能夠用上搭載這一系統的智能終端產品呢?
8月10日,榮耀在東莞舉行新品發布會,正式發布全球首款采用“鴻蒙”操作系統的終端產品——榮耀智慧屏。借助該系統的分布式架構,智慧屏將能夠打破單一物理設備硬件能力的局限,實現跨終端無縫協同體驗。比如,手機已有的語音或視頻通話,可以無縫切換到智慧屏。與此同時,手機也能成為電視屏幕的延伸,只要碰一碰“投屏”,手機就可以變成智慧屏的觸控屏、揚聲器、遙控器和鍵盤等。
榮耀總裁趙明表示,未來不僅手機和智慧屏之間會融為一體,所有搭載鴻蒙系統的智能設備間都能夠“互為終端”“互為外設”,彼此之間實現無縫協同。“所有終端設備只需同時搭載鴻蒙系統就可以實現互聯互通”,趙明指出,“這是基于分布式架構的鴻蒙系統最核心的能力,也是榮耀智慧屏區別于傳統電視、智能電視的關鍵所在。”
那么,智慧屏之后,鴻蒙還將進入哪些智能終端領域?據介紹,到2020年,部分國產PC、手表/手環以及車機將搭載該系統的2.0版本;2021年,“鴻蒙”在軟硬件協同優化方面的能力將大幅提升,屆時3.0版本將被引入智能音箱、耳機市場。“2020年后,VR眼鏡及更多設備也將加入鴻蒙生態。”
也就是說,未來鴻蒙系統將在物聯網市場全面開花。據了解,鴻蒙操作系統具備輕量化、小巧、功能強大等優勢,應用于物聯網領域,將能夠幫助打通各終端設備間的交互渠道,逐步構建起融合共享生態,為消費者打造全場景智慧生活的新體驗。
是否會用于手機?
短期內看來還不會
還有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是,鴻蒙會用在手機上嗎?短期內看來,還不會。
此前,包括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董事長梁華等在內的華為高層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若產業鏈供應商經允許可以持續為華為供貨,那么華為仍會把安卓系統和生態作為“首選”,但如若安卓系統無法使用了,“華為隨時可以啟用鴻蒙操作系統。”余承東表示,對正處于安卓生態中的應用而言,若要從該生態中遷移到華為鴻蒙操作系統上,“開發工作量非常之小。用方舟編譯器和華為的生態來連接,可能一兩天就能完成”。
事實上,華為是安卓陣營中坐二望一的手機品牌,谷歌也不愿輕易失去華為這個客戶。業內人士表示,包括華為等在內的國產手機廠商對安卓系統的底層優化作出了極大貢獻,正因如此,安卓系統也需要華為在部分核心技術方面的專利授權。
盡管如此,要鼓勵安卓開發者加入鴻蒙生態并非易事。此前,華為董事長梁華曾在華為2019年上半年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華為消費者業務仍有許多漏洞要補,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生態”。他說,這將是消費者業務在今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鴻蒙生態的打造需要一定時間,短期利益可能會受損,但是長期來看利好。”余承東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宣布將對“耀星計劃”加碼,并面向全球開發者“開源”鴻蒙,今后將持續推動開源基金會、開源社區的建立,與開發者共同推動鴻蒙生態的構建。
5G之于鴻蒙意味著什么?
此前,關于鴻蒙系統的定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表示:“鴻蒙本身并不是為了手機用,而是為了做物聯網用的,比如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因為它能夠精確控制時延在5毫秒以下,甚至達到毫秒級到亞毫秒級。”
今年6月,我國發放5G商用牌照,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對于5G,中國聯通集團大數據首席科學家范濟安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相較于消費級應用,5G將在工業互聯網等企業級應用上大派用場。
這意味著,正如任正非所言,鴻蒙首先瞄準的是5G時代的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等企業級應用,而低時延是其一個優勢。
而就在年中,谷歌新操作系統Fuchsia已經悄然上線,開發者可以搜索到任何關于Fuchsia OS的技術文檔,和安卓系統定位不同,Fuchsia是一個可以運行手機、電腦以及智能家居設備等在內的全能型操作系統,兼容安卓系統。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5G時代是萬物互聯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操作系統將是第四代操作系統——事件型操作系統。建立在5G高速低延時基礎上,第四代操作系統有條件實現萬物互聯,打通電腦、筆記本、平板、手機、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汽車等,將所有可以集成的硬件聯結起來,一方面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計算資源,另一方面持續產生人工智能的基本資源——大數據。從這個角度看,相較于大家熱議的把鴻蒙系統用于手機上,該系統的目標實質是成為5G時代的底層系統,對標的正是谷歌Fuchsia操作系統。
策劃統籌:張志超 李江萍 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