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首次寫進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構建數據在農業領域開發利用的場景。
德國哥廷根大學發展和新興國家農業經濟學講席教授于曉華認為,數據是一個“富礦”,農業數據化是全球趨勢,大數據和農業的結合,將進一步提升農業的精細程度和價值鏈水平。
阿里巴巴在中國數字農業領域早有耕耘。近年來,阿里巴巴通過實施“畝產一千美金計劃”,率先由農村電商全面轉向數字農業領域,構建普惠共享的數字農業“新基建”,在全國落地數字農業基地。在針對疫情啟動的“春雷計劃”中,阿里巴巴提出要在全國加速建設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深入原產地直接采購,組織產地溯源直播,啟動農產品城市合作計劃。
基于阿里數字經濟體,數字農業四大“新基建”已浮出水面:阿里云的數字化技術,螞蟻金服的數字化金融,菜鳥的數字化物流和淘寶天貓為代表的數字化銷售。
在浙江大學農村電商研究中心主任郭紅東看來,農業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要真正在農業轉型升級中發揮重要作用,需要規模效應和平臺經濟,因此阿里這樣的大平臺做數字農業的優勢非常明顯。
于曉華分析認為,阿里巴巴正在利用數字技術優勢,聚焦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體系建設,基于農業農村的數據,構建一個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