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阿里反擊
阿里急了!一招鐵索連環,美團技驚四座,以自營快驢,親自下海,磨煉基本功,之后以資本手段,投資華南雙雄,依靠望家歡、樂禾成熟體系發展區域合伙人,以此完成跨區域發展,在美團三駕馬車沖鋒陷陣的鐵騎之下,阿里急需行動,完成兵對兵,將對將的布局,戰略時機不容有失,而這次阿里終于出手了。
由阿里本地生活領頭,開始整合內部的口碑、餓了么、有菜,重新孵化全新的食材配送b2b-新餐飲供應鏈。
新餐飲供應鏈則沿襲有菜平臺模式,不買貨也不賣貨,供應商入駐,扣點分成,目的在于搭建一個公平交易的平臺,目前在上海試點。
目前阿里整體布局如下,華東有菜劃算和新餐飲供應鏈,菜劃算沿用美菜模式自營模式,而新餐飲供應鏈則沿用有菜平臺模式;華北則有螞蟻金服投資的食配巨頭禧云國際,經驗老道,十分兇悍,不容小覷,至此阿里在食配賽道的布局已初見端倪。
02
險中求勝
阿里此次以b2b平臺模式開路,可以說是險中求勝,利弊明顯。平臺模式優勢在于輕資產運作、可快速一躍而起,阿里新餐飲供應鏈,可依靠低扣點,快速匯聚一批供應商,再加上此前供應商已被美菜、快驢輪番“轟炸”過,教育成本降低,阿里只需搖旗,立馬可吸引一大波供應商,平臺效應不容小看。
但生鮮品類損耗大且價格波動大,使得平臺模式整合難度十分巨大。比如阿里新餐飲供應鏈若沿用有菜模式,由供應商直接發貨到消費者手上,因生鮮本身的損耗性,就會導致頻繁的售后問題,這極大的提高了履約成本。
此外生鮮價格每小時波動,平臺若沒有專業采購,核實不同品類實時價格用于監控,入駐供應商只會把價格越調越高。
以平臺模式運作,除了篩選供應商質量,如何保質、保價、保損,這都是阿里新餐飲供應鏈將要面對的難題。
除了考慮本身模式外,還需要根據用戶屬性做調整匹配,餐飲b端用戶和c端用戶最大區別在于,b端用戶沒有忠誠度而言,下單前要貨比三家,從美菜到快驢逐個對比,同時他們對價格敏感度極高。
目前衡量一個成功的平臺模式,除了保證供應商有利可圖,還要為b端節省成本,顯然平臺撮合模式并不容易。
縱觀食材配送賽道,平臺模式并不看好,雖說得供應鏈者得天下,但單純信息撮合平臺,易被褥羊毛。阿里此時此刻孵化新餐飲供應鏈平臺,目的在于搶占戰略時機,平臺模式不過是阿里的階段性學習過程而已,想要打好基本功,自營少不了!
03
彎道超車?
如何在美團和美菜包圍中彎道超車,這是阿里繞不開的戰略抉擇。
目前來看,美團快驢一只腳已踩入上游供應鏈中,開始搭建全國凍品集采平臺,壁壘已成,想要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毀美團布局已無可能,阿里要想勝算在握,除了用資本換時間外,還要以自營模式打磨基本功,同時平臺模式不能丟,要多方聯合,完成反圍剿。
而阿里想短時內超過美菜,阿里需要布局全品類,這需要阿里圍繞智慧農業、餓了么、口碑、盒馬、新餐飲供應鏈五者之間進行一次規模大整合,這才可以在短時間內打造全品類b端供應鏈。
但最重要的是,賽道戰略時機將過,留給阿里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