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
這句出自1000多年前的東漢樂府詩句用來形容近些年人口變遷最合適不過。
在內地經濟向沿海轉移的過程中,大量人口從中西部地區向東南沿海聚攏,以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為代表的沿海省份,工商業快速發展。同時,這些地區也不遺余力地張開懷抱擁納來自各地人才。
人才流動容易造成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各省份年終GDP上,職工養老金收入同樣是區域經濟發展、人口流動的真實寫照。
一般而言,經濟實力越強、城鎮化率高,企業數量多、發展規模大的地區職工養老金收入越高,反之則較低。
為了平衡不同地域之間養老金的分配問題,2018年中央出臺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養老金進入全國統籌時代。各省統一上繳一定比例的養老金,這些養老金再通過下撥的方式轉移到各地方。
近日,財政部發布2020年中央調劑基金年度預算,2020年中央調劑金預計達到7398.23億元,比去年實際基金調劑規模增加1095.23億元,增幅達到17.4%。
在這數以千億的養老金盤子背后,誰是最大的貢獻者?誰是最大的受益者?誰撐起了全國養老金的半壁江山?分配不均衡的背后又反映了什么問題?
7地區凈貢獻
22地區凈受益
據財政部發布年度預算顯示,廣東職工養老金3500.68億元,是全國職工養老金收入最高省份。

養老金收入最高,上繳比例也高。財政部信息顯示,2020年有7個省份是凈貢獻,其中廣東省上繳金額1085.45億元,凈貢獻645.71億元,排在第一。另有22個地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凈受益,3個省份上繳劃撥持平。
凈貢獻的7個地區,廣東、北京、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山東一共貢獻了1767億元。廣東一省的凈貢獻占比1/3,與北京兩地合計凈貢獻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還多,成為養老金中央調劑的最大“糧倉”。
遼寧、黑龍江、湖北、吉林、內蒙古、四川等22個地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則成為“凈受益”地區。其中,東北三省和湖北是最大受益者。
遼寧省凈收益555.58億元,黑龍江凈收益485.56億元,吉林凈收益145.19億元。這三省的凈受益達到1186億元,占總受益省份金額的6成多。
東北三省由于產業升級,大量適工人口流失,老齡化率過高,養老金早已收不抵支,養老問題嚴峻,連續數年都躋身最收益地區。
湖北今年則較為特殊。湖北今年調劑規模相比去年增長55%,主要是因為疫情沖擊所致。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湖北省經濟發展影響較大,企業經營遇到困難,中央出臺了不少扶持湖北企業發展的措施,財政上對企業進行稅費減免,因此增加養老金轉移支付規模,十分必要。
廣東何以成為養老金的“最強王者”?
近些年來,廣東省一直穩坐國內經濟第一把交椅,憑借便捷的水陸交通吸引大量資金投入,在市場和政策的主導下,產業集群,企業發展迅速。
截至2019年11月底,廣東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246萬戶,超過全國總量的1/10,市場主體數量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全省每千人擁有企業46戶,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廣東企業數量多、體量大,并且隨著勞動法規的不斷完善,其養老金繳納比較規范,參保率高,連續數年都是養老金結余最多的省份。
2019年廣東省養老金上繳額741.6億元,遠超過第二名江蘇的478.8億元,優勢明顯。
除了經濟優勢,人口結構優勢也是廣東養老金結余較多的主要原因。

廣東省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吸引了大量人口。
2012年廣東省常住人口10594萬,到2019年時,增加了927萬人口,相當于一個青島市常住人口,增長迅速。
這其中除了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外,外來人口尤其是年輕人的大量流入是重要因素。在增加的927萬人中,有453萬是15-64歲的適工年齡人口。
同時,據《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顯示,廣東本科畢業生流入率近年持續走高,2018年,在廣東就業的省外生源占比達50.6%。

整體就業容量高,外來人口多,年輕人占比高,老年人口撫養比也就較低。
2019年全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廣東這一比例為9%,老齡化程度相對較輕。
繳費的人越來越多,領錢的人少,養老金結余就越多。
同時,由于經濟優勢和人口結構優勢,在長時間內廣東養老金結余依舊會持續增多。
東北三省成為凈受益的背后
是人口的不斷流失
在凈受益的22個地區(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集體呈現出老齡化程度較高、年輕人口外流、養老金收不抵支的狀態。而這一特征在東北三省表現得尤為典型。

從近五年的人口發展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人口一直在流失。其中黑龍江減少人口最多,從2014年-2019年人口減少了81.7萬,遼寧和吉林的人口也出現流失,分別減少了30萬和42.3萬。
這其中,15-64歲適工年齡人口流失最為嚴重。遼寧省從2015年-2019年,16-64歲適工人口減少了163.6萬;吉林省16-64歲適工人口減少了85萬;黑龍江省減少了150萬。
適工年齡人群的流失,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卻在增加。2016年-2019年,吉林省65歲以上人口增加了73.6萬,黑龍江省增加了130萬,遼寧最嚴重,增加了144萬。
面對嚴重的人口流失現象,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東北地區這幾年人口外流的主要是青壯年,尤其是很多人大學畢業后就到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工作,留下的人整體老齡化程度比較高。
另一方面,伴隨著早期重工業發展,東北地區城鎮化較早,且多以國企為主,領取養老金的人群比例較高。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企業市場化轉型過程中,東北地區的國企受沖擊較為嚴重,導致養老負擔越來越重。
有年輕人的地方
未來更可期
整體看來,一個地區的養老金收支情況,不僅與人口老齡化密切相關,也與地區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有較強的關系。
雖然江蘇的老齡化程度也較為嚴重,但經濟實力雄厚,人口流動性強,有大量人口流入,所以平均養老金收支也較為平衡。

人才越集中的地區,經濟越活躍。另一方面,經濟實力越雄厚,越容易吸引年輕人才聚集。
從人才流動方向看,2016-2019年東部地區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64.2%、63.2%、60.8%、61.6%,這意味著全國流動人才超6成向東部集聚。且在全國流動人才中,近8成集中在18-35歲這個年齡段。
2019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5.8%、-2.4%、-0.2%、-3.2%,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西部持續流出但有所收窄,東北持續流出且幅度擴大,形勢嚴峻。
人才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沿海經濟實力強勁,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更多平臺向全國各地的人才拋出橄欖枝,馬太效應愈演愈強。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西部城市開始招兵買馬,火力全開升級人才政策,不斷放寬落戶政策,還在人才補貼、租房補助、購房補貼等多方面提供相應的待遇,以期通過政策優待增加年輕人才儲備。
建立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收支平衡問題。但調劑來調劑去,都只是“蛋糕”如何分配的問題。
對于各地區而言,如何促進地區經濟穩定增長,吸引更多人才,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生產動能,為社保和居民提供更多財政支持,做大“蛋糕”才是根本之道。
從這一點看,未來一段時間內,地區之間“搶人大戰”還將持續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