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這份報告中,電商直播市場暴露出許多被吐槽的問題,例如,直播帶貨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售后服務難保障等。
7月1日,央視財經發布了一則關于“直播數據造假”的新聞。視頻中,記者聯系到了好幾家直播刷單平臺,并親自購買了刷單服務,記錄下了服務全過程。
短短20分鐘,觀看量可以從100多人增加到1萬人。一小時之內,觀看量就突破了兩萬。
在央視的曝光中,刷單工作人員透露,每當大促來臨時,就會特別忙,工作量巨大,很多公司都是老顧客。刷單,已然成為電商領域心知肚明的潛規則,成為了一種常態。
雖然刷單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但達成的效果卻顯而易見,都是為了搶奪顧客的吸引力,進而達成交易。如果真能夠靠實力公平競爭,誰愿意費那么多心思,費那么多心思去刷單呢?
就像電商圈流行流行的一句行話所言:“刷單找死,不刷單等死。”雖有一點點夸張,但卻格外真實。
但從7月1日起,中國廣告協會發布了《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范》,這是國內出臺的第一個關于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專門規范,主要目的在于對網絡直播中的商家、主播、平臺、機構和用戶進行行為規范。
該規范的出爐,意味著直播帶貨野蠻生長的態勢就要結束了。
對整個直播帶貨行業而言,在短期內,刷單、造假、欺騙消費者等行為都會有所收斂。雖然不至于立馬消失,但是從長遠來看,在新規范的約束下,直播帶貨行業生態也會更加健康和諧。而唯有健康的生態,才可以持續發展,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對此,屏幕前的你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