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投資過程中,很容易將當前正在發生的現象提煉為一般規律,并認為它在未來會延展。
“流動性寬裕時,成長股表現好于價值股”
這一觀點傳播比較廣,而在2019年下半年以來的降息周期中,成長股確實明顯跑贏了價值股:


持有這一觀點的投資人似乎有“很合理”的理論解釋,根據DCF公式:

當流動性寬裕時,貼現率下降,抬升風險資產的價值。分母端隨著t的增大,受貼現率變化的影響也越大,所以貼現率下降對于遠期現金流的影響大于近期現金流,而成長股重要的是遠期現金流,所以其資產價值的提升幅度更大。
但事實上,利率工具作為逆周期調節工具,它本身并不是一個外生變量,而是作為對當前及預期的未來經濟環境作出的反應。
也就是說分母端之所以貼現率下降(資產價值提升),是因為分子端也就是對未來的預期較為悲觀(資產價值下降)。
只有當調整超預期時才形成增量信息對股價產生影響,而其是否處于上升/下行周期,對市場風格的影響其實并不是這么簡單的對應關系。
我們以史為鑒:

可以看到:市場利率與股票市場風格之間并不存在著確定性較高的簡單對應關系。
而我們再從M2和發電量的角度去觀察信貸和經濟運行情況:


可以看到,在經濟好轉期間,金融地產能顯著跑贏指數,其中,金融在第1/3/4次周期中處于漲幅前三的行業,地產在第1/2/3次周期中處于漲幅前三的行業。
相比利率和市場風格的對應關系,上述關系則更為穩定。

(如有興趣,點擊看大圖)
上表列出了今年4月份以來各周申萬一級行業的漲跌幅,橙色底紋的為周漲幅居前三的行業。在7月份以前,強勢行業比較集中且表現出很強的持續性。
但進入7月份后,金融地產迎來開門紅,軍工股結束長期下跌持續上漲,本周三家電大漲,在7月份各行業輪番領漲,表現出了明顯不同于前期的行情趨勢,關于風格的變數也許正在發生。
我們難以判斷下一個交易日、下一周、甚至下個月的市場風格,但我們不能根據錯誤的邏輯“流動性寬裕時,成長股表現好于價值股”去追漲已經積累了大量漲幅的成長股。
而站在當前時點,金融地產、部分周期品、部分優質制造業公司的估值便宜,且根據歷史經驗,有望受益于新一輪的信貸擴張和經濟恢復,則是性價比更高的投資方向。
本文源自少數派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