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時評 范思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下的中國經濟時局,必須以更加長遠的眼光和更廣闊的視域進行觀察和研判。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各項政策積極應對,經濟穩(wěn)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雖然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于預期,但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較大。對此,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zhàn)的角度加以認識。這是看清國內經濟形勢的總鑰匙,亦是分析國內經濟形勢的認識論。
中國經濟“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征仍然存在,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時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發(fā)展遇到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矛盾,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由要素投入需要向科技創(chuàng)新轉換。因此,應對中國經濟之策,既要看到短期的疫情沖擊,要有畢其役于一功的力度,將疫情影響降到最小;還要周慮中長期問題,短期政策要均衡長期風險,要兼顧長遠目標和利益。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huán)境日趨復雜。疫情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全球政經格局分化、經濟全球化轉化、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裂變的趨勢和進程。即使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等一些雙邊事件,其影響深度和廣度仍在發(fā)酵。我們必須對中國外部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有長期性考量和戰(zhàn)略性應對,力量的此消彼長必定是持久戰(zhàn)的結果。
中央的判斷進一步廓清了國內國際政經大勢,這也是指導國內經濟工作的大綱,應該重點關注宏觀政策的如下內容。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zhàn)略基點。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huán)境下,中國必須充分發(fā)揮國內超大規(guī)模市場優(yōu)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huán)為經濟發(fā)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當然,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fā)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jié)。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已不再局限于經濟周期內的騰挪應對,首次提出跨周期調節(jié),這與中國經濟主要面臨的是中長期問題相契合,說明中央的調控政策將更加關注短期和中長期的協調配合,調控政策更具針對性也更具長遠戰(zhàn)略。同時,對創(chuàng)新宏觀調控政策和提升經濟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對一季度經濟,中央提出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既然二季度經濟形勢好于預期,目前的政策重點就是確保政策見實效。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質量和效益。貨幣政策則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關鍵是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guī)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而且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yè)、中小微企業(yè)。
一言以蔽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應對經濟矛盾需要有久久為功的戰(zhàn)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