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 1
作者 | 騰訊科技 孫實
近日,華為正式公布了鴻蒙系統面向開發者的Beta3版本的推送時間: 3月31日正式與大家見面。
自從谷歌宣布禁止華為使用Androi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卓之后,鴻蒙在國人的眼中,儼然成為了安卓的替代品,認為鴻蒙是與安卓、IOS是同一類型的操作系統。
盡管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等高管多次辟謠鴻蒙并非是為手機設計的,但由于鴻蒙此前一直僅僅面向開發者進行推送,導致外界用戶一直無法一窺鴻蒙的“真身”。
鴻蒙究竟是什么?能干什么?未來應該如何改進和優化?鴻蒙生態需要如何建設?帶著這些問題,騰訊科技和鴻蒙開發者聊了聊,從開發者人員的角度,或許能揭開鴻蒙身上的一些疑問。
口述人:曾先生
人物檔案:某唱歌娛樂類App開發人員
不能用鴻蒙類比安卓和iOS
鴻蒙是什么?首先我覺得鴻蒙的整個定位其實是一個物聯網的操作系統,它是從系統層面去解決了各個設備的互聯互通。
現在已有的一些系統,大多數還是沒有從系統層面真正去打通各個設備,但是鴻蒙確實提供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能力,從系統層面實現了設備的互聯互通,可以讓開發者自由去組合各設備的優勢硬件能力。
我覺得不能用鴻蒙類比安卓和iOS,軟件大家都是基于開源的框架,進行二次疊加開發的。iOS最底層是基于Unix的,是開源的;安卓最底層是基于linux系統去改造升級的,鴻蒙也是基于Linux系統,只是他們使用的內核、實現的方式不一樣。所以盡管它們的最終底層都是Linux,但是到應用層,自己都又重新去實現。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真正運行的系統,底層還是和安卓有很大的區別,這里面華為做了很大的自主研發,但是目前的版本還沒有進行交互界面的更新,消費者看不到系統的底層代碼,所以他們以為就是和以前一模一樣。
要真正打造一個操作系統是非常難的,也不是一家公司能夠真正做到的。因為本質上來看,這是一個生態的問題,不是幾十號人能做完的,我覺得還是沉淀的過程。
我們接觸鴻蒙系統應該是比較早了,去年我們就已經和華為的人深度接觸了,我們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當時的鴻蒙系統還不是特別完善,整個開發的工具以及API(應用程序接口)都不是特別穩定。但是對于一個新的操作系統,我覺得一定得有這么一個改進迭代的過程。
當時我們接觸的還是比較老的鴻蒙版本,但是經過這一年多的迭代和優化,我們也看到了鴻蒙確實有一些很大的飛躍。比如說鴻蒙現在提供的API,就已經超過了16000多個了,實際上已經滿足大多數應用的開發。
最近我們在基于鴻蒙系統打造家庭KTV功能,能夠讓用戶在家里面用鴻蒙的手機、鴻蒙的電視去唱歌,現在還不能說體驗非常完美,這是一個迭代的過程。
只要我們能夠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能夠不斷地優化,能夠給用戶帶來一些更好的體驗,我覺得就已經滿足我們開發者的要求了。所以我覺得鴻蒙發展到現在,還算是符合我的預期。
我們之所以要在鴻蒙上面吃螃蟹,就是因為我覺得華為既然打造了鴻蒙系統,確實發現了當前系統所不足的一些點,以及華為會不斷針對這些問題不斷地去改進、優化。
當時我們的家庭KTV,想要實現的場景是用戶可以用手機當麥克風,電視作為MV的播放器去唱歌,但當時整個這一套體驗其實是比較割裂的,體驗比較差。
我們和華為鴻蒙團隊進行交流之后,他們從系統層面解決了設備的互聯互通,能夠讓手機和電視進行高效協作,去完成家庭KTV場景,提升優化了這個功能的體驗。
我們以前的手機和電視機進行連接的話,需要一套很復雜的操作系統。用戶先去應用市場下載我們的APP,而且是在電視上去下載。同時,還要去打開一個指定的二維碼頁面,因為需要讓手機和電視進行連接,需要手機去掃這個二維碼,才能讓手機和電視機進行連接。
連接成功之后,用戶才能用手機去錄制人聲,把聲音實時傳給電視,電視再進行播放。這一套操作流程,本身對于用戶來說操作流程比較長,成本比較高,這是以前的系統存在的不足點。
還有一個不足點,因為以前的設備有一個播放延遲。用戶唱了之后,可能隔了100、200多毫秒,才能聽到電視端傳出來自己的聲音,這個延遲時間是比較高的,體驗就比較差。
鴻蒙系統從硬件層面去解決了這種高延遲播放的問題,我們可以真正做到實時把用戶唱的聲音在電視上進行播出來,這一點其實也極大提高了用戶實時唱歌的體驗。
從開發體驗來說,首先安卓、iOS和鴻蒙系統都是操作系統,提供了很多開發語言。鴻蒙是支持JAVA開發、JavaScript開發,它支持很多編程語言。
對于我們開發者來說,實際上語言都是共通的,我只需要去適應學習新的系統的API而已。對我們來說,整個學習成本并不高,而且還有一個是現在鴻蒙系統的整個工具打造也比較完善,對于我們來說學習成本也不是很高。
我聽說2021年他們會適配更多的設備,達到3億臺。但是現在來看,確實設備覆蓋率還是比較大的問題,以及與之對應的開發者工具。
我覺得后面可以基于一些開發者工具,以及社區、論壇和開發者資源,持續地去打磨和優化,為用戶開發一些更好的體驗。
口述人:李先生
人物檔案:某創業公司產品負責人
五年之內做鴻蒙的開發,都會有巨大的紅利
首先我按照我的理解來描繪一下鴻蒙操作系統,它是一個主打萬物互聯的新一代操作系統。
在我看來,鴻蒙和iOS、安卓比起來,是有一些差別的。安卓系統是基于之前富設備架構,iOS和鴻蒙都在同時做下一代的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架構,但iOS是閉源,而鴻蒙是開源的,這是他們三個系統最大的差異。
鴻蒙的優勢在于連接的安全性,它是做到芯片級別的,有硬件級別的加密,有軟件級別的通信加密,它是采用最新的行業標準做的一個安全連接。
我在鴻蒙2.0之前是沒有關注它的,到了鴻蒙2.0,我才開始接觸。隨著學習和了解深入,我逐步感受到了鴻蒙一些設計理念。
舉個例子,在鴻蒙和硬件的交互過程中,它提出了一個HDF的統一驅動框架概念,它把硬件的驅動,抽象成了驅動的加載、驅動的服務管理和驅動的消息機制,實現了同一套驅動代碼可以適配多種系統的部署。
與此同時,鴻蒙又把系統內核分成了用戶態的內核和內核態的內核,這兩個分離完以后開發者分工的界限比較清晰,就可以讓具備各種專長的開發者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進行開發,這是我感受到的鴻蒙在硬件驅動這塊的一個提升。
鴻蒙還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分布式軟總線技術。鴻蒙整個操作系統都是基于分布式的軟總線技術這個理念封裝Wi-Fi通信、USB通信、藍牙通信,包括NFC的近場通信等等這些通信技術。
開發者可以不關注底層通信技術的差異性,來實現應用層面的數據流轉,應用流轉,數據同步,關鍵一點,設備之間的互操作的能力。總之鴻蒙帶給我的直接感觀,就是它的萬物互聯的能力已經超出我的期待了。
我們團隊是一個初創公司,我們計劃是在基于鴻蒙端計算的能力下,開發一個人工智能的個人知識圖譜這樣的項目。因為基于家庭的個人知識圖譜,它會涉及到大量的個人隱私數據,包括人的身體的數據、人平時生活起居的家庭行為習慣數據,這些都會有大量的數據獲取。沒有鴻蒙的端計算能力,沒有鴻蒙這種軟硬件可信計算的支撐,如果是采取云計算的方式,是沒有辦法完全去保證用戶的隱私數據。
數據上到云端,我們需要花非常大的代價來做用戶的個人隱私數據保護。現在有這個端計算能力,我們可以把用戶的這些敏感的隱私數據放在端這一端,不出用戶的家庭,這樣就可以做一個端可信計算的軟硬件環境。
我們應用現在的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行為模仿和行為推斷這樣一些機器學習的技術,來做一個更智能的個人知識圖譜,協助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提高他的信息處理能力,大概是準備做這樣的項目應用。
其實基于其他的操作系統來做這樣的項目也是可行的,但是我們就變成從零起步,去搭積木。我們要做硬件的芯片級別的加密,要做軟件級別的通信,還要去做IPU的人工智能SDK相關的開發,這樣的話,作為小公司和初創公司,是完全沒有可能做這么龐大的系統項目。
但鴻蒙操作系統已經具備了那些基礎的架構能力,我們可以更多的去關注用戶的應用端,而用這些成熟的華為技術來實現我們的商業目的。
從開發者的角度講,鴻蒙系統從誕生到現在,也走了第一個周期。一個操作系統從立項到生態成熟,它是一個很漫長的發展過程。
整個鴻蒙的生態還不如安卓和iOS的生態,但是我個人認為鴻蒙的起點會更高,而且鴻蒙現在快速開發能力已經足夠強大了。
目前來說,我希望鴻蒙在構建開源生態的過程當中,更規范化,更系統化,做一些相關的社區建設的工作,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參與這樣一個生態建設。不要讓我們這么優秀的國產操作系統在不對稱的競爭環境當中得不到更茁壯的發展。
我覺得鴻蒙未來的機遇是萬物互聯的時代機遇,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無論是這個設備端還是手機端,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目前來說已經不能孤立來看待這個世界。
鴻蒙系統已經從操作系統層面上打通了多態、多設備的連接,從人的角度來說,科技已經可以把人從事務性的工作當中解放出來去做一些創造性的東西。從設備的這一個角度來說,鴻蒙操作系統,包括華為所架構的整個生態,已經在考慮這一個計算效能點了。它通過一個統一的計算模型來建立以人為場景的大數據的計算中心,用最優化的方案來配置端計算、邊緣計算和云計算,來實現這種真正意義的綠色計算革命。
所以,我個人認為鴻蒙能帶給我們的紅利應該從現在開始,在五年之內都會一直產生極大的紅利。我也跟我身邊的朋友在說,想不如做,所以我現在辭職專門做基于鴻蒙的創業。
而且基于鴻蒙做項目,完全不需要從頭學起。因為鴻蒙的整個架構理念,整個生態的建設規劃,是會完全兼容安卓的。
它和安卓之間是同一個Linux開源機架上面的兩套分支,它和安卓應用是完全兼容的,從安卓轉到鴻蒙,既可以把安卓的一些設計理念和應用平移過來,也可以使用鴻蒙的新特性,完成萬物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