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積分落戶的人數規模和及格線全部得到新的確定:13萬人申請,6045人獲得落戶資格,落戶入閘的最低分數線確定在100.88分。
2021年的北京積分落戶創下若干記錄——
一、北京積分落戶最低分數線,首次突破100分;
二、申請積分落戶的人數,首次突破13萬人;
三、積分落戶的成功比率,首次跌破5%。

首先,2021年北京積分落戶成功的公示人員平均在京工作時間為16年。
計算方法是,一年社保可以加分3分,16年社保可以拿到48個積分。
也就是說,滿足≥16年的北京社保,落戶北京成功才有希望。
至少16年青春,必須奉獻給這座城市。
學歷關也沒有可商量的余地。最新的北京積分落戶的學歷加分規則是這樣的:
大學專科加10.5分;
大學本科學歷并取得學士學位加15分;
研究生學歷并取得碩士學位加26分;
研究生學歷并取得博士學位加37分;
展望未來,專科學歷,在北京積分落戶的希望幾乎歸0。
此外,成功的人員名單,還有對“年輕人”的偏愛:
6000個落戶成功的上岸者,高達97%都是在45歲以下。
倒排看下,45歲以下+16年社保雙約束,45-16=29,來北京工作的極限是29歲,而且中間不能動搖,連續工作,不能有間斷的情況。
如果30歲以后遷到北京,希望是十分渺茫的了。
根據積分落戶規則:只要申請人年齡低于45歲,就可以加20分。
如果落戶人年齡高于45歲,每增加一歲,就少加4分,比如50歲申請積分落戶,還要倒扣20分!
45歲以上,是個超級分水嶺。這個油申請北京落戶也基本無望。油膩大叔和中年大姐真的以此為界。
最關鍵其實還有一個:基本都需要在郊區買房。
2021年,北京調整了積分落戶細則,明文寫道:只要在郊區買房,取得房產證后,則可以加分。
而且是每滿一年加2分,總共可以加6年,12分。
商品房的“城六區”的宣傳,在積分落戶的人們看來,反而是篩選項。
不過,從2020年到現在的一年間,北京郊區房市,除昌平、經開區兩片以外,大多波瀾不驚。
北京還有多少等待積分落戶的人?
現在北京常住人口中無戶口的,約830萬人。他們如果按每年約6000人的速度落戶,即便這6000人可以帶動平均一家3口,也就是最多2萬人。
理論上算下:
積分落戶,需要415年,才能輪到最后一波人。
已經幾乎落戶無望的人,都會去哪里?
最近網絡平臺上,一位博主寫到,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幾年,積分落戶無望,然后來到深圳。
在深圳生活幾個月后,感覺加班太辛苦,房價太貴,而且落戶門檻也提高,且買房無望。
于是,最近轉戰上海。
同為超一線城市,上海的積分落戶比北京難度要小。而年輕人反映的便利程度和自由氛圍,北京弱于上海。

從北京積分落戶的表格里,看到成功上岸的與科技、央企等高精尖人才息息相關。
北京戶口的“科技含量”成色十足,讓嚴謹的氛圍逐步體現在城市新晉人群中。
不過,商業的活躍氛圍,北京卻沒有明顯的變化。
最近熱搜里提到北京的便利店情況。以羅森為例,重慶有383家,武漢是458家,大連是270家,北京只有237家羅森,上海則是1945家。
便利蜂門店在北京比較廣泛,目前規模約500家左右。而上海除了全家羅森7-11,還有1000家聯華快客,1000家喜事多,800家可的好德,600家良友,500家光明里便利店。
最近有通州環球影城的內測人士去園區的商業大道吃了頓飯,一個漢堡據說價格是150元。
有粉絲直言,這個價格在北京是水土不服的。
無法在積分落戶里熬出頭的人們,自己也在中國版圖里去找適合自己的坑。
特別有意思的是,北京南城(豐臺、大興)的偏低收入白領,這兩年流行去轉移去成都。
北京南城的市井煙火氣,似乎和閑散的成都氛圍有點相仿。北城的高學歷人群,仿佛更傾向那些更發達的東部城市。
甚至,東北三省的北漂,最近有關注去海南落戶的,高考壓力小還有自由港的預期。
他們的專用名詞,落戶海南,相當于“上島成功”。
這在幾年前,根本無法想象。
即便沒有北京戶口,如果不在那每年6000個幸運的家庭里,還會在茫茫隊列里踮起腳尖探望,很多人也是暫時不會離開這座城市。
你選擇堅守嗎?
拿到北京戶口,還是你的執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