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作為國內僅存的一家大型網絡互助平臺,相互寶正式宣布,將于2022年1月28日關停。
在諸多行業人士看來,這可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今年年初,美團互助、騰訊投資的輕松互助、水滴互助接連關停時,坊間猜測相互寶最終也要關停的傳聞就從來沒停過。
相互寶最新一期的公示信息顯示,其目前成員規模近7500萬,累計完成71期互助,救助超過17.9萬名患病成員。這一用戶規模和救助規模,也讓不少業內人士和網友感慨“有點可惜”。
那么,相互寶如何妥善“安置”這7500萬用戶?
相互寶平臺方承擔后續互助金
關停成本將達30億
相互寶在公告中表示,公告發布之日起,成員不再參與互助分攤。關停后的三期分攤,均由相互寶平臺承擔。按照12月第二期分攤金約5.6億估算,在這一項上,相互寶平臺就至少要掏出16億的成本。
同時,關停日前確診的相互寶成員,關停后仍然可以按照規則申請互助金,申請的時間窗口是確診后的180天之內。這部分互助金也將全部由相互寶平臺承擔,無需成員分攤。根據相互寶平均1個月的報案量,此部分成本約為10億。
此外,相互寶成員可自主選擇是否轉投商業保險,為了避免成員的保障中斷,轉投時無需重新健康告知,無需重計等待期,并且有3個月的免費期,按照7500萬人中有1000萬人轉投計算,預計免費期成本為4億元。
因此,此次關停,相互寶平臺方要承擔的成本,將達到30億。
網絡互助用戶下沉
68%用戶此前完全沒有商業保險
網絡互助的用戶本身極為下沉。《2020年網絡互助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68%的網絡互助會員完全沒有商業保險,72%的會員分布在三線以下城市。另據相互寶數據,相互寶的所有成員中,約6成來自三線及以下區域,來自農村和縣城的成員占到了三分之一。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教授表示,互助計劃用戶規模大、用戶下沉,平穩關停要解決的問題非常多,最難的就是后續保障如何安排。引導用戶自主選擇全新保障方案,是最負責任、也最穩妥可行的辦法。
但是網絡互助用戶對價格比較敏感,尤其對于許多上了年紀的用戶來說,很難找到和相互寶保障額度接近、價格接近的重疾險產品。也因此,不少用戶對于相互寶的關停也表達“挺可惜的”。
有保險行業人士分析,綜合來看,目前相互寶推薦的自主轉投保險的選項,是綜合了多方因素后的選擇,在價格和保障權益之間做了一些取舍,但是目前比較符合相互寶成員訴求的方案。
互助無明確監管
關停是終局
2018年10月,相互寶上線,第一次實現了“先保障、后分攤”的互助模式,并迅速打開局面,一個月就吸引了2000萬人參加。這也吸引了美團、360、百度等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互助。
“網絡互助當年增長速度驚人,背后實際上是中低收入群體保障需求的覺醒,但一般的商業保險門檻太高,他們的需求沒法滿足。”上述業內人士說。
但是在國內,網絡互助發展一直處于無監管狀態,“誰來監管,怎么監管”在金融嚴監管趨勢下,一直成為網絡互助行業關注的話題。
去年9月,銀保監會打非局提出要把網絡互助平臺納入監管;今年4月,銀保監會在談及網絡互助時再次表示,網絡互助需要規范化發展必須“有證行駛。但時至今日,仍未見有相關具體政策出臺。這意味著,網絡互助在國內暫時不可能實現持牌經營。
因此,2021成了網絡互助的“關停年”。2021年1月31日,美團互助宣布關停;3月,騰訊投資的輕松互助和水滴互助相繼宣布關停;5月,小米互助正式關停。
因此,相互寶的關停結局,實際上早已注定。而隨著相互寶的離場,網絡互助行業也宣告徹底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