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現在只有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還比較高了,其他城市要么已經放寬政策,要么已經全面取消落戶限制了。
上海雖然近兩年逐步對應屆生和留學生落戶政策有所放寬,但這些是最年輕稀缺的人才資源,所有城市的爭搶都是必然的。而真正渴望落戶的是眾多在這個城市里兢兢業業工作奮斗多年的普通人,衡量落戶門檻高低的參考對象也應該是這些普通人。
在上海,普通人能走的落戶通道主要是居轉戶。首先居住證和社保個稅年限要滿七年,雖然時間很長,但這一條好歹大家等得起。真正的難度在對社保和個稅的要求。一方面,要合法合規繳納;另一方面,要達到一定市場化繳費水平。
“合法合規繳納”聽起來義正辭嚴,理所當然。但就是這一個合法合規就把很多人攔在門外了,因為大多數普通人都在普通中小民營企業工作,這些企業生存能力較弱,為了節省用工成本,很多都沒有完全合法合規的繳納社保和個稅。守住一份工作不容易,員工根本沒有多少選擇,只能被動接受。接受了這一點,也就等于接受了落戶的希望渺茫。
另一方面就是繳費水平的要求。上海居轉戶對社保繳費水平有一條不成文的底線參考要求就是1倍,而且后三年在有中級職稱的前提下還要達到1.3倍以上,美其名曰市場化評價標準。“1倍”的概念是上一年度上海全市城鎮職工的月平均工資。比如,今年7月正是新一輪社保繳費年度的起始月,1倍基數錨定的是2021年度上海市的月平均工資,為11396元。1.3倍就是14815元,按社保繳費比例企業為27.2%,個人為10.5%計算,每個月光社保就要交出去5585元,估計好多人到手工資都沒這么多。
一方面這個上海市平均工資是被很多金融機構,外企,國企和大型民企等機構拉高的水平,大部分普通人都屬于被平均了,根本沒有這么高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這個整體平均工資每年都還在以10%左右的增長率在增長!而普通人的工資增長幅度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像今年疫情這種年份,能保住不降薪就已經很好了。
另外,還有一個隱性障礙。中小民營企業的工作機會并不穩定,再加上個人對職業發展前景的各種考量因素,想在七年這么長的時間里都不換工作是非常難的。只要在中間嘗試過創業或者入職過看起來前景不錯的初創企業或小企業,那么社保和個稅的那些坑總是難以避免的。再加上剛開始工作那幾年沒注意及早辦理居住證或者中間工作忙忘了續簽,種種因素下,都無形中又拉長了落戶等待的時間。很多人在上海已經工作十年多了,但依然沒有滿足上海居轉戶的要求。最后能居轉戶成功的人大多已經年過40了。一個40多歲的人還能再打拼幾年?這個年齡的人對上海來說已經價值不大了,所以居轉戶審核必然更加嚴苛一些。
如果對上海居轉戶的難度給出一個量化參考指標,2021年上海共計有超過70萬人申請居轉戶,最后總共公示了3.7萬人左右,錄取比例僅為5%左右。而2021年度全國高考的一本高校平均錄取率大概為12%左右。可見在上海居轉戶比考一本還要難很多。
上海落戶政策體系比較復雜,各種明文要求和隱性要求繁多,如果你考慮申辦上海落戶,歡迎關注本號,隨時了解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