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趙唯佳 發自上海 4月20日,央行舉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關于最近信貸和通脹的走勢出現的背離現象,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回應道,“貨幣信貸較快增長與物價回落并存,我們認為本質上受時滯影響。”
鄒瀾表示,實體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的效應傳導有一個過程,疫情反復擾動也使企業和居民信心偏弱,需求端存有時滯。總體看,金融數據領先于經濟數據,實際上反映出供需恢復不匹配的現狀。
對于“通縮”的提法,鄒瀾認為,要合理看待。“通縮一般具有物價水平持續負增長、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隨經濟衰退。當前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M2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行持續好轉,與通縮有明顯區別。”
他提到,隨著金融支持效果進一步顯現,消費需求有望進一步回暖,下半年物價漲幅可能逐步回歸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CPI呈“U”形走勢。從中長期看,中國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新華社照片
下一步貨幣政策寬松的空間還有多少?鄒瀾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將精準有力,兼顧把握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平衡,堅持穩健取向,保持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創造良好貨幣環境,更好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
同時,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將更多金融資源向民營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繼續支持糧食、能源等民生物資保供穩價,關注勞動力市場供求、海外高通脹傳導等因素的可能影響,保持物價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