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資訊】6月25日消息,鋰離子電池共同發明人、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共同獲得者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在距離他101歲生日僅剩一個月時去世。古迪納夫的學生尼古拉斯·格倫迪什向外界證實了這一消息。
約翰·古迪納夫的一生經歷了許多傳奇的時刻。他以數學專業出身,在材料物理研究領域工作了20多年。然而,在54歲時,他改行開始研究鋰電池,并在58歲時發現了鈷酸鋰作為鋰電池的更適合的陰極材料。隨后,他在75歲時研發出了磷酸鐵鋰電池,在94歲時又研發出了全固態電池。直到97歲高齡,他終于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史上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古迪納夫曾表示:“我想解決汽車問題。我希望看到汽車尾氣從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這一愿景始終激勵著他。他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但他始終堅持不懈,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努力奮斗。
古迪納夫在54歲時轉行研究鋰電池,并在牛津大學擔任無機化學實驗室的負責人。他發現了鈷酸鋰作為鋰電池的優良陰極材料,解決了鋰電池穩定性的難題。然而,由于應用前景被看作渺茫,他的專利申請遭到了拒絕,最終不得不以很低的價格將該專利轉售給英國原子能科學研究中心。
盡管古迪納夫的研究為鋰離子電池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陽極材料的局限性,這項技術的回報并不顯著。直到1985年,吉野彰使用石油焦作為陽極材料,解決了鋰離子電池的難題。隨后,索尼公司將古迪納夫的鈷酸鋰陰極和吉野彰的陽極結合在一起,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鋰離子電池,被廣泛應用于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
古迪納夫并未滿足于此,他繼續致力于研發新型電池技術。在1995年,他成功開發出了磷酸鐵鋰電池,但他的專利技術遭到了日本電信公司NTT的商業間諜竊取。雖然古迪納夫努力維權,但他的專利權已經無法挽回。
然而,這位九十多歲的科學家并未放棄,他帶領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全固態電池。這種電池的能量密度至少是現有鋰離子電池的三倍,更安全穩定,循環壽命更長,同時充電速率也大大提高。
約翰·古迪納夫的科研成果和貢獻受到了廣泛的贊譽。在2019年,他與惠廷厄姆和吉野彰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份獎項是對他長期努力和創新精神的認可。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研究對電池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未來實現清潔能源和環保交通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