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千攝氏度的高溫火爐相隔僅1.5米,取料和制作需要在幾分鐘內完成。從事琉璃燒制20余年,李先鵬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日常。
他拿著一根長桿,從火爐里取出一個個形狀各異的“大火球”,一只手快速旋轉著長桿,另一只手用剪刀在剛出爐的琉璃身上裁剪、打磨。一轉一剪之間,天上的飛鳥,地上的水牛,水中的錦鯉,都在他手上凝練出了流光溢彩的色澤和栩栩如生的姿態。
李先鵬正在制作琉璃。受訪者供圖
琉璃燒制是我國傳統文化工藝,古時因為琉璃燒制技藝的繁瑣,琉璃制品成為比玉器還要珍貴的所在。2008年6月,琉璃燒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先鵬的故鄉淄博是一座盛產琉璃的城市,現在,在這里,和李先鵬一樣從事這門行當的匠人已不足300位。
在抖音平臺上火了之后,“琉璃哥”李先鵬不斷挑戰自己,制作大件、接單定制、改良技藝,他的作品不僅吸引了很多人購買,甚至有人專門去淄博看他。李先鵬用短視頻講述著他所傳承的傳統文化,也在用這個新興的方式讓琉璃燒制這門古老的技藝擁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爐火中淬煉
燒制琉璃的爐窯,高度在1.8米左右,直徑約5米。十幾歲時,李先鵬身高還不及爐窯高,已經對琉璃燒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生長在淄博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琉璃之鄉,李先鵬從小便耳濡目染,看著爺爺燒制琉璃,和爸爸一起去琉璃工廠里看琉璃制作。
拜師學藝后,李先鵬發現一切遠沒有自己想象的簡單。一件晶瑩剔透的琉璃制品,需要在爐火中淬煉,需要反復打磨。
取料,就是第一道難關。用來從爐窯里鉤出琉璃坯子的桿子足有1.5米長,鐵質的,端在手里沉甸甸的。手要穩,面對1300-1400℃的高溫不能退縮,雖然只要離得近了,就會烤得皮膚生疼,但還是要克服后退的本能,穩穩地從爐窯里取出料。
光是這一步驟,李先鵬足足學了兩三個月。
琉璃制作是一項爭分奪秒的技藝。通紅的火球從炙熱的爐窯內取出,通常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去制作。李先鵬學習制作的第一件制品是一只小天鵝,取出料后,半分鐘內,要先把它的頭部和尾部拽出形狀;另半分鐘,給它捏出嘴巴和眼睛;剩下不足一分鐘,還需趁著琉璃尚未凝固為它調整形態,使它看上去更加靈動、有神。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只通體晶瑩剔透,放在陽光里泛著淡淡藍色的小天鵝。
李先鵬的技藝越來越純熟,卻還是無可避免地在高溫下汗流浹背,在深夜里抓住難得涼快的時機趕工,燙傷更是家常便飯。
李先鵬制作琉璃。受訪者供圖
琉璃料剛從爐火中取出時溫度在1200℃左右,制作完成后的廢料溫度依舊在三四百攝氏度,這時候需要從鐵棒上把廢料敲下來,敲打的過程中渣塊飛濺,一不小心濺到腳上就會燙穿鞋襪,給腳背留下大小不等的水泡。
除了燙傷過腳背,李先鵬還被燙傷過右手手背、左手小臂、左肩膀。燙傷的疤痕如同雞蛋般大小,那是琉璃剛從火中取出的一瞬間,抵到了皮膚上留下的,來不及反應,皮肉一下就熟透了,連同衣料粘在一起,整塊被揭下來,涂抹燙傷膏后等傷口愈合結痂再長出新的皮膚。
“沒有什么好的保護措施,只能自己注意一些。”李先鵬并不十分在意,也從不會通過穿戴笨拙的防護用品進行規避,“那樣耐不住爐窯旁的高溫,也影響動作的敏捷度。”在他看來,作品大如天。
短視頻平臺上創新
16歲可以燒制出成品,19歲左右進琉璃廠系統學習、工作,李先鵬在琉璃制作上不僅專注熱愛,還有一些天賦和想象。
如果說取料靠體力,制作拼手速,那定型除了需要經驗,更需要想象。尤其是新作品,從無到有,幾乎全靠李先鵬想象,還有手間的巧勁兒。
李先鵬有雙巧手,在他手下,琉璃白菜泛著瑩瑩綠光,晶瑩剔透;葫蘆通體溫潤,線條流暢,泛著金黃色的光澤,上面還有顏色各異的花朵;名為“發財雞”的琉璃制品憨態可掬,胖胖的身子上是五顏六色的花紋,黑色的喙、黑色的豆豆眼、大紅色的雞冠和翅膀,昂首挺胸地站在人前,漂亮極了。
這些發布在抖音平臺上的短視頻和作品讓李先鵬得到了更多關注,現在,他已收獲超過180萬粉絲關注,光是在抖音電商上售出的琉璃葫蘆已達數十萬單。
李先鵬的抖音店鋪。受訪者供圖
將琉璃制作過程和成品發布在抖音平臺,是李先鵬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傳播方式相結合的一次嘗試。他認識到,光靠一個琉璃匠人,一件琉璃器具,很難將這項曾經輝煌一時又日漸沒落的傳統工藝傳承下去,“要讓更多人喜歡琉璃。”
他辭去了廠里的工作,也是為了給自己更大的創作自由,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琉璃制作,李先鵬開始挑戰自己,做一些高難度的、大件的琉璃制品,也接客戶的來單定制。
幾年過去了,他一直堅持在抖音上分享琉璃制作過程,發布了數百個視頻,收獲了百余萬粉絲和近800萬點贊,他做到了讓更多人認識琉璃、將琉璃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經常有粉絲給他留言,體貼他辛苦,稱贊他作品,還有粉絲在馬路上認出了他,非要拉著他合照,甚至有粉絲對琉璃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專程跑到淄博去探訪。“這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忍受著酷熱的烘烤,將汗水融入每一件作品中,給人們帶來視覺的美感,為你點贊!”
再苦再累,看到這樣的評論,李先鵬都是高興的。他現在白天制作琉璃,晚上和客戶溝通定型,一天要工作十一二個小時,最忙的時候一年有360天都在燒制琉璃。
他說,短視頻給他這種手藝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改變,也讓他對未來琉璃技藝的傳承和市場的開拓更加有信心了。
匠人品格
注視著每天24小時不間斷燃燒的爐火,李先鵬覺得,被淬煉的不只是琉璃,還有匠人的品格。
他很可能,一天都制作不出一件完整的琉璃制品。琉璃因為工藝特殊,成品率非常低,殘次甚至炸裂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成品率一直上不去,李先鵬心里就會特別難受。
“我們這行有句話叫:上不養老,下不養小。”學習琉璃制作,不僅出師周期長,還要時時面對失敗,不僅要吃苦耐勞,更要百折不撓。
從業20多年,李先鵬沒有放下過手中取料的鐵棍和塑形的剪刀。汗出得像洗澡一樣,擰一把濕淋淋的背心繼續;燙傷了,就抹點膏藥;剛制作好的琉璃底部參差不齊,像小刀一樣,劃傷了,貼張創口貼……
對他來說,身體上的辛苦算不得什么,最大的挑戰是對作品的精益求精。
要知道,在琉璃制作上,成品尺寸每增大5厘米,制作難度便呈幾何倍數增長。李先鵬偏偏喜歡挑戰高難度,他制作的一只紅色的生肖牛,足有半米高,在業內引起轟動;他的作品“風生水起”,將水的恣意和奔流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浪花般的形態還是深淺不一的藍色光澤,都是無數次嘗試和調整的結果,這件作品在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李先鵬的琉璃作品“風生水起”。受訪者供圖
李先鵬說,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哪怕被爐火熏黑了面龐,手上布滿了老繭,為了一件完美的成品進行千百次的打磨,李先鵬都甘之如飴。他知道,一代代琉璃匠人都是這么過來的,這才能做到傳承未絕。只有在提到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收徒時,他才會流露出一些傷感。
在越來越多手藝匠人放棄的時候,李先鵬堅持下去的動力就是,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技藝,不能在他這里失傳。現在,這個動力又多了一些,他要給粉絲們展示更多更時尚、更完美的作品。
李先鵬正在制作“風生水起”作品。受訪者供圖
以往,每做出一個令人滿意的作品,李先鵬都會反復端詳,還會叫來工友一起討論形體、色澤和不足之處。如今,他將作品發到短視頻平臺上,收獲粉絲的好奇、興趣和贊美,甚至有粉絲千里迢迢趕到淄博拜師學藝,線上的銷售渠道也徹底被打開。
“每成功燒制一個新的琉璃制品,平臺上每多一位粉絲的關注與支持,都能讓我感到喜悅。”李先鵬說,自己會一直做下去,不斷創新,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琉璃制作,和更多琉璃愛好者一起,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轉載: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