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資訊】6月15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大連海事大學聯合開發的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進行了艙外實驗。這是我國首次開展艙外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對于深入探索宇宙輻射和微重力等環境對生命的影響,以及開發空間輻射防護和資源利用技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工程意義。
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是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首個出艙載荷,它可以對不同類型的生物樣本進行輻射暴露和生長發育監測,包括植物種子、微生物和小型動物等。同時,該裝置能夠測量宇宙輻射的強度和分布。該裝置采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科學目標進行靈活更換和升級。為滿足不同生物的生存需求,每個樣本盒單元還可以進行獨立的溫度控制。
據ITBEAR科技資訊了解,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將在未來的5年內進行實驗工作,并為多個科學項目提供支持。其中,該裝置將為一些醫學問題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為我國航天員在長期在軌駐留、載人登月等載人航天工程提供寶貴的數據和經驗。值得一提的是,該裝置已經在發射后的各項工程參數正常,溫度等條件符合科學要求。作為目前唯一的空間站艙外生物輻射實驗裝置,它標志著我國在空間站開展艙外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的重要里程碑。未來,這項關鍵實驗將為人類深入探索宇宙的奧秘,保護宇航員的健康安全,以及促進空間資源利用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
通過本次艙外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的成功出艙并展開實驗,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大連海事大學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成果將不僅推動我國在航天科學領域的研究和技術創新,還為國際航天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提供了新的機遇。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在航天科學研究中取得更多突破,為人類航天事業的進步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