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資訊】6月16日消息,鈣鈦礦電池作為下一代光伏電池的樣板,正成為各國能源轉型的重要推動力。然而,盡管這項技術最初由日本發明,但中國卻率先實現了大規模量產,成為領先者。
鈣鈦礦型光伏電池具有輕薄、可彎曲的特點,同時可以安裝在墻面和車頂等傳統硅光伏電池無法實現的位置。由于制造工序簡單,只需涂上材料晾干即可使用,而且價格也比硅光伏電池便宜約一半。據ITBEAR科技資訊了解,這種電池尤其適合日本這樣山區多、難以大規模鋪設傳統光伏電池板的地區。
盡管鈣鈦礦電池最早是由日本桐蔭橫濱大學的特聘教授宮坂力發明的,但目前在量產技術上領先的是中國。例如,大正微納科技在江蘇投資了8000萬元,建立了年產能1萬千瓦的生產線,去年夏天已開始量產,預計今年產能將達到去年的10倍。
宮坂教授只在日本國內申請了部分基礎專利,因為在國外申請專利需要大量費用,這也使得在日本以外地區生產的企業無需支付專利使用費,為中國廠商的量產優勢奠定了基礎。
不過,在日本國內,積水化學工業和KANEKA計劃在2025年后量產鈣鈦礦型光伏電池,東芝和愛信也有商業化計劃。盡管如此,宮坂表示,那些本應引領這一領域的日本大型電子制造企業顯得行動遲緩。
根據美國調查公司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發布的報告,2022年,企業和金融機構對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低碳能源技術的投資額達到了1.11萬億美元(約7.91萬億元人民幣),創下新高。其中,中國的投資額達到了76萬億日元(約3.86萬億元人民幣),占比約一半。美國、德國、法國和英國分別排名第二至第五位,而日本以3萬億日元(約1524億元人民幣)的投資額位列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