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劍》中,田墨軒是個讓人不由自主地佩服的硬漢。
他有眼光、有機謀,敢說、敢言,胸有全局。可以說是一個人物。然而,田墨軒依然有他的認知局限。
李云龍在學校進修期間,假期時丁偉和田墨軒夫婦來到李云龍家,歡聚一堂。原本好好的一頓飯,李云龍卻和田墨軒吵了起來,原因是因為朝鮮戰爭。
田墨軒的核心觀點是:應當集中精力抓經濟建設,不應該貿然參加這場戰爭。
一
這場戰爭該不該打?
很多人覺得不該打,包括田墨軒。
因為當時的米國太強大了,挾二戰勝利之威,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糾集了十七國聯軍。真要打起來幾無勝算。
這叫“恐美癥”。
當時,都不知道米國的強大,裝備的精良、物資的豐厚?咱們有啥?一窮二白,工業基礎幾乎是零,小米加步槍,窮得叮當響。
而且,打了一百多年的仗,國力幾乎被打空,和當時地球是最強大的國家對抗,簡單是“自取其辱“。
這種認識,不光民間有,廟堂也有人持同樣的看法。
二
如果當時坐視朝鮮戰爭,和二戰前的列強的綏靖政策又有什么區別?
九一八事變、凡爾賽和約的被廢、《慕尼黑協定》的簽署、捷克斯洛伐克的悲歌。
綏靖政策不斷助長法西斯的野心,最終,德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宣戰,最終沒有避開戰爭的泥潭,次年,法國淪陷。
最終自食其果。
敵人的刺刀已經頂到了鼻子上,已經燒到了鴨綠江邊,我們于東北陳兵百萬,卻坐視友鄰被”滅“,這樣的明哲保身跟綏靖有啥區別?
況且,誰知道十七國聯軍下一步兵指何處?
誰能保證戰火不會燒過鴨綠江?
與其說田墨軒更看重經濟,不如說是體現了他這個”階層“的軟弱性。
個人的風骨,和一個階層的共性是兩回事。
三
幸好,雄才偉略的高層,高瞻遠矚,最終還是決定打這一仗。
這一戰,讓所有列強為之震撼,戰況之劇烈、戰場之殘酷,犧牲之慘重,與二戰相比,規模有所不及,烈度有過甚之。
這是亞洲第一次有一個國家敢于正面硬杠列強,并且還贏了。
這一戰,小小半島上,雙方伏尸百萬,犧牲慘重,卻打出了我軍人的赫赫威名。
試想,如果不打這一仗,能專心搞經濟嗎?人家會讓你有時間喘息、休養嗎?
舉國半數重工業都在東北,不得不戰!
就如同現在的中美貿易戰,你強大了他就會打壓你。
戰爭無法達到的手段,他會用文化輸出、經濟、金融手段來打壓你。
認慫,只會任人魚肉。
如果當時沒有朝鮮一戰,今天是什么境況,實在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