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是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平臺公司,2018年,成為中國科技部指定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視覺”開放創新平臺。商湯科技以“堅持原創,讓AI引領人類進步”為使命。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的原創深度學習平臺和超算中心,并且研發了一系列AI技術,成為中國最大的AI算法提供商。商湯科技正在不斷加強平臺優勢,深化“商湯驅動”的人工智能商業生態。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戰略投融資負責人 徐冰
Q:現在對人工智能行業的關注,更多集中在AI技術的落地應用上。商湯作為AI原創算法上的先行者,您覺得技術落地的過程中會遇到怎樣具體的挑戰?
A:現在普遍的共識是,AI是一個效率工具。但是這個工具是需要一批企業一起去向線下場景部署。所以AI技術本身在實現算法突破后,與傳統產業做結合,進行場景落地應用時,中間有一個斷層。要打穿這個斷層,就需要有一批深度理解傳統行業,對終端客戶的場景特征、商業模式和需求挖掘得比較到位的創新企業。它們既懂得AI,也懂得產業升級需求,去把這個斷層給銜接起來。
AI的產業化有一個特點,是產業鏈是比較短。從最上層的算法突破;到中間產品層用好AI技術,做成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到最后,把這些AI產品應用到場景中。雖然產業鏈條上下游只有三層而已,但這么短的產業鏈中面臨的挑戰就是場景太多、場景比較分散。每一個場景都有獨立的一批客戶群體,這些客戶群體各有各的不同需要。
當面臨場景太多的挑戰時,能夠銜接把算法層和傳統層之間的優秀企業就非常重要。它們可以面向不同的場景去做出有針對性的、能夠提升效率的產品。我們接觸到特斯聯的之后,就發現它是具備這樣素質的一家優秀的企業。
Q:AI要賦能百業,在與傳統行業結合的過程中,傳統行業對新技術的認知和接受度是否有障礙?人工智能企業要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賦能?
A: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到目前為止僅有67年的時間。2011年,深度學習第一次有了算法上的突破,到今天也只有七年的時間。這七年當中,不僅是市場極度缺乏做人工智能的人才,大眾對人工智能的認知一直也不夠。
但是有一件事情中國走在了世界前面。2017年,由國家主導頒布了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規劃。作為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我們所感受到最大的變化就是市場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和認可更加地廣泛和深入了。
在人工智能被定位為國家戰略后,經濟形態中的各個環節,比如國有企業、傳統行業、跨國企業、投資人等等,都開始尋找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希望借助AI技術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也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去提升各方面的管理效率。
因此,大量的市場需求開始出現,這也就是我們講到的機會。人工智能企業,不論是做技術創新、還是產品創新,如何能夠在當前市場有龐大需求的狀態下,從中找出來共性的、剛性的需求,最后能夠用當前的這個階段達到相應成熟度的技術,去解決這些需求,是最主要的問題。
我相信,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處理更多、更復雜的問題,比如現在已經有雛形的無人駕駛;金融交易中的信息分析等等。接下來的3—5年,隨著數據量的積累,以及將人工的經驗標注與這些數據之上,將有可能迭代出更多新的能力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