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汪德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數學博士、九三學社社員、正高級工程師;時空碼發明者,《身份危機》與《數字身份》專著作者;曾在ORACLE、VISA、IBM等企業部門負責總體設計、產品開發,2011年歸國創立通付盾公司,擔任董事長兼CEO。
從DID到DID:數字身份的演進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應用開啟了全新的數字化時代。在中國全面進入建設數字經濟時代的背景下,如何在數字空間中進行安全的身份認證,是通付盾承擔起的時代責任。2011年,通付盾在成立之初就以成熟領先的設備指紋技術,快速成為身份安全市場早期引領者。在公司的第一個十年里,通付盾設備指紋與以其為核心的反欺詐解決方案,在金融、能源、電商、運營商等多個行業逾百家大型客戶落地應用并收獲好評。
移動互聯網和電商經濟的高速發展為設備指紋提供了寬廣的舞臺,但當我們談論整個數字身份的演進史時,設備指紋似乎從來不占據關鍵位置。
一般來說,數字身份的發展史被分為四個階段:中心化身份、聯盟身份、增強社交網絡身份和自主主權身份:
設備指紋的缺位其實不難理解。在討論數字身份時,應站在“數字人”的視角,討論“數字人”如何擁有并證明自己的數字身份,而設備指紋本質上是站在“平臺”的角度,解決篩選用戶的問題。以設備指紋最具代表性的應用場景“營銷反欺詐”為例,數字經濟發展推動數字營銷成為千億級市場,電商平臺營銷活動規模擴張的同時,也吸引黑色產業鏈通過“薅羊毛”等方式竊取營銷果實。設備指紋通過辨別黑產機器設備特征等方式,成為營銷反欺詐的有效武器,但它本質上并不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身份體系和價值。因此,設備指紋由平臺經濟的需求而起,也必將受制于平臺經濟的發展曲線,面臨日暮西山的境地。
設備指紋的核心技術是設備標識符(Device Identifiers),其英文縮寫DID與自主主權身份中的核心技術——分布式數字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的縮寫一致,這是命名上的巧合,卻也冥冥中預示著技術的更新換代。從DID到DID,我們看到是數字身份技術始終向著數字身份的終極形態——自主主權身份在發展,設備指紋在一個技術周期里有著突出表現,但最終還是會被更新的技術浪潮淹沒。
通付盾—數字身份破局者
早在2015年通付盾就意識到了設備指紋技術的局限性。設備指紋有兩個核心技術指標,穩定性和唯一性。穩定性指同一臺設備始終會生成同樣的設備指紋,唯一性指不同設備不會生成重復的設備指紋。當業界廠商都在鉆研如何在穩定性和唯一性上實現技術突破時,通付盾看到了另外一個關鍵因子。
這個因子就是數據隱私。當考慮數據隱私之后,設備指紋的穩定性、唯一性和對數據隱私的保護就形成了一個“不可能三角”。
像經濟學中經典的“蒙代爾不可能三角”一樣,設備指紋也面臨著三選二的困局。我們可以用最少的數據維度來保障設備指紋的穩定性或是唯一性,但要同時實現二者,則必然意味著過量設備信息的采集。
繼歐盟數據保護條例(GDPR)出臺之后,無論是安卓還是蘋果系統,都大幅加大了對設備信息采集的限制。2021年《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后,對用戶數據,包括設備信息的采集也有更加明確和嚴格的規范。設備指紋技術在數據隱私日益被重視的背景下,終將淡出歷史的舞臺。
成為破局者需要提升思考的維度。把“平臺視角”轉化為“用戶視角”,回歸數據價值本身,探索如何為用戶提供身份基礎設施,并以分布式思維解決數據隱私問題。將數據交由用戶自主所有,從平臺采集信息轉化為用戶自主提供身份證明,是分布式數字身份的思想精髓。區塊鏈技術的成熟讓分布式數字身份的應用成為可能,用戶自主數據主權、公私鑰體系和分布式公鑰管理基礎設施(DPKI)讓穩定性、唯一性和數據隱私的矛盾問題迎刃而解。因此我們相信分布式數字身份是突破設備指紋不可能三角的更高維解決方案。
通付盾是國內最早開始這個高維思考和實踐的科技企業。2015年公司開始布局區塊鏈技術,組建了自己的區塊鏈安全團隊和區塊鏈實驗室;2017年以非銀組第一名結項央行數字貨幣重點研究項目,并上線自主研發的分布式數字身份區塊鏈;2019年已授權區塊鏈發明專利全球前十、全國第一。第一個十年里通付盾扎根行業,也布局未來;第二個十年,面對Web3的時代機遇,百年變局天降大任,十年布局終將結果。
數字世界的“熵增定律”
設備指紋的盡頭是分布式數字身份。當我們談論“盡頭”,我們指的是技術周期、是宏觀趨勢,是事物發展的最終形態。如果要舉個例子,可能沒有什么比“宇宙的盡頭”更宏觀的比喻了。
在物理學中有著名的“熵增定律”。熵是分子無序化程度,即體系混亂程度的一種度量,而“熵增定律”描述了一個孤立系統中,事物永遠自發、不可逆地朝著熵增方向進行。宇宙膨脹說就把宇宙的誕生和發展理解為熵增的過程,宇宙的熵達到最大值時,有效能量已經全數轉化為熱能,生命走向消亡,宇宙走向盡頭。
(熵增:孤立系統熵變化永遠大于等于0)
宇宙的奧秘可能難以參破,但數字世界似乎也有自己的“熵增定律”。如果我們回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歷史,“分布式”永遠占據主流發展趨勢。無論是“分布式存儲”、“分布式計算”還是Web3的核心理念“去中心化”,都印證了數字時代也在向著“熵增”方向發展,即由集中到分散。回顧互聯網發展的幾個時代,Web1出現了門戶網站作為信息的集中站,Web2由交互需求催生出平臺經濟,而Web3不滿足于平臺的中心化,開始了數據自主權的革命。互聯網走向去中心化的過程是社會需求催化的自然結果,和“熵增”一樣,是自發、不可逆的。可以說,分布式是數字時代發展的必然方向,分布式數字身份是數字身份發展的最終形態。
我們正處在Web2與Web3交融的時代,Web2將與Web3長時間并存,最終Web3將達到遠高于Web2的規模。目前Web3正處于“連通”的階段連接加密世界與非加密世界,打破孤島效應正是這一階段最主要的發展方向,而分布式數字身份正是Web2與Web3的港口碼頭,蘊藏巨大歷史機遇。Web3是一個交叉領域,是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最先進數字化技術的大集成。第一個十年通付盾扎根行業,第二個十年通付盾厚積薄發,已形成了以分布式數字身份為核心的產品體系,以“云鏈一體”戰略為指引,致力成為Web3引領者,Web2與Web3連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