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電影《信條》,影片以“信條”作為人物行動準則,刻畫出主人公逆境斗爭的形象。影片通過快速剪輯、頻繁切換場景,達到目不暇接的效果,使觀眾感受到緊張刺激的場面斗爭。在追求刺激的同時,影片大量真實動作的場景也為拍攝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向來符合諾蘭的拍攝風格,講求真實,以真實畫面代替后期特效。
例如影片中飛機場那一情節,完全是在普通的真實飛機場炸毀一架真實的飛機。由此可見,導演在影片中態度十分認真。當然,影片的拍攝成本也由此變得更大,但影片內容的精彩是毋庸置疑的。影片通過逆向思維完美地將情節代入得更深。主角的責任往往是雙重的,在與明地的敵人斗爭的同時也要關注暗地的危機。
而影片巧妙地運用閉合回路,使情節分為兩段,前段正向的主角在經歷各種無厘頭的斗爭后,留給觀眾極大的想象空間;后段則是反向的主角靠行動把前段反向敵人轉變為正向敵人,由此一一解釋了前段的無厘頭,使影片整體結構清晰合理。這種藝術手法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思考空間水平,在表面抽象難懂、實則合情合理、合乎邏輯的情節中,間接證明了信條與成功的關系。
影片多從人物動作來解釋“信條”,從中可以看到主角真實跳上貨車車頂、真實進行復雜的打斗,以及對女主提供的各種幫助,這些都足以使主角的形象更加立體,使觀眾對主角內外一心的表現表示肯定。但在肯定的同時,影片也存在不足,抽象思維與抽象形式使影片更值人思考,其最大特點是形式獨特,自然存在一些形式大于內容的傾向,但總體上說,影片的藝術手法還是十分值人贊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