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見是一種緣分,若是喜歡請關注花煜寒哦)
花煜寒|文
因為在關注點與側重點上的不同,《謝謝你醫生》著重展示的是醫生而非患者。
但在醫院這個大環境中,終究是無法完全忽視“醫患”中的患者。
相對于“患者”這個名字,我更希望每位醫生都能被患者稱其為“醫者”。
說起來,這是一個挺玄妙的名字。
比起醫生二字,醫者更有一種仁醫濟世的感覺。
而醫生就顯得太過生硬,有那么一丟丟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就像肖硯與白術這一對CP,肖硯的表現便有一種醫者味,而白術雖然同樣盡心盡責,卻只能稱其為醫生。
就像《謝謝你醫生》中為我們列舉的大量案例一樣。
現代醫學無論是在面對發燒感冒這些常見病,還是千奇百怪的未知病癥。
都要經過大量與反復的檢查與測試,才能最終確認或確定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
并以此為依據,展開或進行下一步的治療與救治。
也正是這些大量的檢測,成為了患者害怕生病與進入醫院的一大障礙。
更是許多重病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白術與肖硯在“醫學”與“人學”上的爭論告一段落。
但基于現實與無奈,我更傾向于肖硯在“人學”上的觀點與理解。
就像肖硯在面聯系不上患者家屬的情況下,在患者只有20%左右存活率的情況下,以“費用太貴了”的理由只做保持生命體征治療的選擇一樣。
白術站在尊重生命、搶救生命的角度,更傾向于直接動用大量高端藥物和高端醫療救治手段,來治療和拯救患者。
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觀點與角度的不同。
在治病救人這件事上,白術幾“從不會考慮”金錢與生活質量的因素。
他只在自己眼前的生命是否能存續。
他只希望自己眼前的患者,都有兒子白極光那般的奇跡與存活率。
可對于肖硯來說,除了治病救人以外,她更在乎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家屬需要負擔的各種問題。
正因為兩個人有著如此巨大的區別與差異。
作為一名觀眾、一名也會進出醫院的患者,白術更像現實中的醫生。
而肖硯,則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傳說式存在。
讓我們跳脫開肖硯與白宇來看。
楊冪這樣一個角色,更像是專家式的人物。
她有著很多看起來更像是理論化的闡述與觀念。
白宇這樣一個角色,則更具有煙火氣與普遍性。
他“冷酷”、他“無情”,他只對生命負責,他沒有更多精力照顧到疾病以外的東西。
不過,凡事都有解決之道。
現代醫學在現代科學的加持之下,或許在不經意間給出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解決之道。
因為我看到了肖硯在EICU使用到了大量的“床邊檢測設備”。
所謂的床邊檢測設備,也就是“即時檢測(POCT)”。
你可以籠統地將這些設備或技術,理解為那些傳統的、昂貴的、大型的檢測設備小型化、輕量化、及時化、廉價化。
這些POCT設備被發展出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治療與診斷上的便利性與快捷性。
可他卻在不經意間發揮出了“廉價性”這一種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型化、輕量化的POCT設備不僅可以部署在“桐山醫院”這樣的大型三甲醫院中。
他還可以向偏遠的鄉鎮、社區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部署。
如果這一切可以有效部署且有效使用的話,那么在3%的頭部醫院集中了40%診療量的現實情況下。
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就診壓力,還能將許多診斷與確診時間大幅提前。
如此一來,豈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壓力與可能性。
同時,占據醫療機構95%之多的基層醫療機構,在盈利等與金錢相關的壓力上,也會比三甲醫院小很多。
或許可以通過這些POCT設備的引入,大幅減少患者在檢測與確診上的花費與支出。
或許到那個時候,白宇所飾演的白術才能真正擺脫“只會花錢”的刻板印象。
而楊冪所飾演的肖硯,才能真正有機會去實踐自己心中的“人學”理論。
“科技改變生活”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
如同智能手機的發展,醫療科技的發展正在慢慢度過其昂貴期與貴族期。
他正在不斷變得平民化、普世化、廉價化、易用化、快捷化……
往期精彩回顧:《謝謝你醫生》白極光是“搬山道人”鷓鴣哨的后代嗎?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