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郭富城和劉青云。
合作次數不多,在金像獎上相遇的時候也少。
在1992年那部成龍監制的《危險情人》里,劉青云給蘑菇頭時期的郭富城大配戲。
及至再見面,已經是三十年后。
而他們在金像獎上,也僅對陣過一次。
攜《父子》而來的郭富城,爆冷輸給《我要成名》的劉青云。
兜兜轉轉,二人似乎即將“再遇”金像獎。
持《風再起時》再臨金像獎的郭富城,與《神探大戰》中的劉青云或將“大戰”。
撇開“黑馬”爆冷情況。
再論金像獎影帝,郭富城“二封”與劉青云“三封”。
誰的概率更高?
兩個人各有擁躉。
也都是從九十年代活躍至今的資深演員。
但路線可謂完全不同。
郭富城在影壇出道次年即成為大熱歌手,繼而封四大天王,很快就成長為頂流大明星,而劉青云外貌普通,影壇初期一直不溫不火。
這當然是基于演員的先天資質而呈現的常態,無關其他。
以影迷印象而論,劉青云可能要占很大的優勢,畢竟出道就被定義為天生實力派。
不過其實郭富城出道第三年、第五部電影就提名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而劉青云則要等到出道第九年、參演二十部電影之后,才得到金像獎提名。
不過劉青云確實可謂一鳴驚人,首次亮相金像獎,就是影帝雙提名。
而在這個時候,就連梁朝偉都還沒有成為影帝。
一轉眼,梁朝偉五封、梁家輝三封、劉德華二封金像獎影帝,黎明憑《三更之回家》、周星馳憑《少林足球》晉級影帝,郭富城憑《三岔口》和《父子》連莊影帝,劉青云則連續七次提名,皆鎩羽而歸。
所以在憑《我要成名》第八次提名的時候,似乎有一種悲情意味呼之欲出,一如電影里的角色顧家輝,潛臺詞則是“實力派演員不受重視”、“天生的好演員得不到肯定”。
這一年,郭富城四十二歲。
他在連續斬落梁家輝、吳鎮宇兩位絕對實力派演員之后,攜譚家明導演時隔十七年的作品《父子》及連莊影帝的聲勢而來,成為當屆金像獎影帝人選的頭號大熱。
事后來看,真正的悲情人物其實是郭富城。
其實就金像獎的歷史觀察,導演、作品、表演及履歷、人望甚至圈內人緣,都會成為左右最終賽果的砝碼之一,所以“表演”并不是唯一因素。
就如郭富城此前,以《三岔口》對陣《龍城歲月》的梁家輝。
兩個人一比一打成平手。
而其實若論表演的張力,郭富城確實可以贏梁家輝,但去到金像獎的戰場,除了表演,任何其他因素,他都處于劣勢,最終甚至還突然莫名冒出來一個“右二”的概念。
到《父子》與《我要成名》的對決,郭富城的贏面就大了許多。
無論是導演、作品還是表演、聲勢,皆呈碾壓態勢,但最終結果居然反轉了,用文雋的話來說,“不要氣餒,劉青云前面那么多次被提名,你才不過兩年,劉德華還不是提名很多次都落空,最后才輪到他。”
郭富城飲下這杯苦酒。
十年后,五十歲的郭富城憑電影《踏血尋梅》首封金像獎影帝,方才應了文雋十年前的那句話,「下一站,郭富城要爭取香港人的認同。」
這個時候,梁家輝四封、劉德華三封、劉青云和張家輝二封金像獎影帝,李連杰和任達華也成功晉級,甚至連中生代的謝霆鋒都要比郭富城更早五年獲封。
若不是昔年有連莊影帝的戰績,估計郭富城更會被很多人瞧不上。
但實際上以今而論,無論是作品質量還是表演水準,郭富城都早已躍居影壇頂層,尤其他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入戲深度、表演深度和創造能力,皆令人嘆為觀止。
不贅言,一部《最愛》足可鎮場。
而隨著《風再起時》連續七場優先場的上映。
下一屆金像獎的超前預測浮出水面。
大致來講,《風再起時》兩位主角的雙提名應是意料中事,雖然《神探大戰》邏輯荒唐、癲狂過火,但一向為金像獎所厚愛的劉青云,也大概率會被提名。
甚至有人喊出了“劉青云三封影帝”的話語。
但實話實說。
即便梁朝偉六封,估計也比劉青云憑《神探大戰》三封要來得合理。
不過概率更高的。
理應是郭富城“二封”金像獎影帝。
套用翁子光的話來講,這一次郭富城的表演,比《踏血尋梅》更為犀利。
當然,世事沒有絕對。
恰如當年的《父子》,貌似萬無一失,結果大熱倒灶。
平常心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