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牛×的女演員,是誰?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比如「曼神」張曼玉。
享譽國際的同時,保持著國內(nèi)三金封后次數(shù)紀錄。(5座金像+4座金馬)
如今淡出影壇的她,玩搖滾,甚至玩起了短視頻。
活得肆意瀟灑。
來自張曼玉的抖音賬號
而魚叔今天想聊的這位女神,69歲依然活躍在銀幕前。
前不久剛拿到人生中第三座金馬影后。
她就是張艾嘉。
實際上,「影后」二字,遠遠不足以概括她的生涯。
她是導演、編劇、歌手、制片人……
也是多位大師和巨星的伯樂。
借用黃霑的評價,她就是中國影視圈的「教母」——
張艾嘉
雖已年近七旬,但張艾嘉從未「過氣」。
作為演員,她乘著「姐學」的東風,增添了記憶點。
和彭于晏、董子健、鄭元暢等年下男明星搭檔。
感情戲可激情一吻,石破天驚。
沒有親密接觸,也營造出暗流洶涌的別樣風情。
《熱帶往事》
作為導演,她一向鐘愛的女性題材也切中當下思潮。
早年接手李安執(zhí)導的《少女小漁》,講的是文化沖突背景下的女性覺醒。
原劇本中女性描寫極少,張艾嘉做了大量的改動。
《最愛》把一個瓊瑤式三角戀故事拍得清麗,深得觀眾心。
那年,街頭巷尾到處寫著「最愛張艾嘉」。
更近的則有《相愛相親》,金馬7提0中令人意難平。
張艾嘉的女性電影,并不尋求直白尖銳的抗爭。
更多的是站在一個女性知識分子角度,不動聲色地來一招化骨綿掌。
「女人真正能夠得到的關懷、關注或者得到的機會實在不夠多。雖然我不喜歡人家講我是女性主義,但我是一個女人,我關心女人的心靈,從女性的角度看事情,只是抱著這種心態(tài)而己。」
正像楊德昌旁觀她剪片子時發(fā)出的感慨:男導演沒有辦法拍出這么溫柔的電影。
就連張艾嘉的情史,放到現(xiàn)在都足以吊打無聊的內(nèi)娛。
她說,「不可一日無戀愛」。
愛情之于她就像飲水、呼吸一樣理所當然。
只不過,這些戀愛或緋聞對象剛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才子。
羅大佑把寫了五年的《童年》給她;
楊德昌拍《海灘的一天》,她是女主角;
李宗盛為她量身打造《愛的代價》……
沒錯,《愛的代價》《童年》原唱都是張艾嘉
很多八卦媒體把張艾嘉稱作「才子收割機」。
但她何曾需要用戀情給自己鍍金?
魚叔更愿意說她是一位獨具慧眼的伯樂。
80年代初,張艾嘉已經(jīng)火遍港臺,地位遠高于幾位初出茅廬的才子。
這些從張艾嘉生命里短暫路過的男人,不僅留下了一段情。
更在她的助力下,攀上事業(yè)高峰。
多年以后仍有惺惺相惜的情誼。
回顧張艾嘉的生涯便會發(fā)現(xiàn),她向來懂得賞識新人,敢于破舊立新。
這也是為何她能始終立于時代的浪尖,為困境中的華語電影護航。
張艾嘉對影壇的影響,始于70年代。
二十幾歲的她,簽入當時的香港巨頭嘉禾公司。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她的資源極好,是妥妥的「待爆小花」。
可沒想到,因為違反公司規(guī)定談戀愛,張艾嘉第二年就被雪藏了。
加上她本身也不甘心做花瓶,便毅然決定出走。
張艾嘉的叛逆?zhèn)€性,注定她不會任人擺布。
她試著與別人合組公司。
1979年,制作并出演了一部改編自真實兇案的驚悚片《瘋劫》。
不僅捧出了新人導演許鞍華。
更讓香港電影新浪潮由此正式發(fā)端。
隨后,她將這股寫實新風順勢引向了家鄉(xiāng)臺灣。
策劃并監(jiān)制了女性題材單元劇《十一個女人》。
日后成為大師的楊德昌由此被發(fā)掘。
后來紅遍大江南北的費翔也因為這部劇從此進入了演藝圈。
可以說,張艾嘉就是港臺電影革新的重要推手。
但沒想到,正當她漸漸確立文藝女神地位時。
她卻又向觀眾投了一枚重磅炸彈——
主演新藝城的商業(yè)大片《最佳拍檔》。
熟悉港片的人都知道,新藝城公司是一個神話。
《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阿郎的故事》等今天仍然耳熟能詳?shù)碾娪岸际浅鲎孕滤嚦瞧煜隆?/p>
而令新藝城登上賣座神壇的,正是張艾嘉主演的《最佳拍檔》系列。
這個系列相當于喜劇化的《007》。
張艾嘉剪掉一頭長發(fā),化身本土版「邦女郎」。
如今再看,這個女警角色其實充斥著刻板印象。
全靠「男人婆」和「小鳥依人」的反差感制造笑料。
但,不可否認的是,正因為這個角色足夠通俗直白,才能極大地迎合80年代初市井大眾的喜好。
最終,影片以2600萬刷新香港本土票房紀錄,創(chuàng)下香港開埠以來最高入場人次。
排隊觀眾之多,一度出動警察維護秩序。
新藝城趁熱打鐵,召集原班人馬又接連拍了4部系列片,部部爆款。
也一舉改變了舊式功夫片占主導的香港電影市場,開啟了好萊塢式大片風潮。
難得的是,張艾嘉嘗過了商業(yè)片的甜頭,卻并沒有被卷入這股潮水。
反倒是利用積累下來的資源反哺文藝片。
1983年,張艾嘉出任新藝城臺灣分公司總監(jiān)。
在許多人聽不懂楊德昌的想法時,她卻敏銳地認定他是一個天才。
一有時間就和他一起聊創(chuàng)作。
冒著被公司「大卸八塊」的風險,為藝術電影拉投資。
楊德昌想找當時還在為電視臺做節(jié)目的杜可風做攝影,張艾嘉便牽線搭橋。
拍攝中二人爭吵、鬧僵,也是張艾嘉從中周旋。
正是在她的保駕護航下,楊德昌的長片處女作《海灘的一天》才得以拍成。
杜可風也從此深入電影圈,后來成了王家衛(wèi)的御用攝影。
同樣,轟動臺灣的悲情電影《搭錯車》,也多虧了張艾嘉的運作。
她還利用音樂上的人脈為影片打造了《酒干倘賣無》等金曲,傳唱至今。
80年代末,當杜琪峰試圖在新藝城拍一部文藝片,但連劇本都沒有時,張艾嘉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支持者之一。
她不僅擔任主演,還幫杜琪峰寫作了分場劇本。
這部電影就是《阿郎的故事》。
所有人都沒想到,它居然一夜爆紅,創(chuàng)造了「打蛇餅」(隊伍像蛇一樣繞了一圈又一圈)的盛況。
最后斬獲年度票房第四的驚人成績,吊打同期上映、由向華強的公司出品的愛情喜劇片。
張艾嘉回憶道,她們當時只敢偷著樂,生怕被向家看到。
眾所周知,杜琪峰和楊德昌脾氣暴躁,不好接觸。
但在張艾嘉面前,他們都成了「長不大的孩子」。
對于沒有人脈、不善溝通,骨子里有股傲氣的新導演,張艾嘉充分包容著他們的個性,并傾囊相助。
和楊德昌一同得到扶持的柯一正感慨道:
「張艾嘉知道我們這種人不會討生活,一直給我們機會,要我們拍片,過年的時候還會給我們紅包,而我們就只是一群經(jīng)常聚在一起聊天的人啊!」
而這種春風化雨般的力量,在張艾嘉身上從未淡去。
她幫助過的新人,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
張國榮還在麗的電視臺主持節(jié)目時,想邀請彼時已是大明星的張艾嘉做嘉賓。
本以為她會婉拒,沒想到她二話不說便答應了。
雖只是一件小事,卻令他感恩在心。
日后哥哥對晚輩的提攜,亦是這份情義的傳承。
劉若英、李心潔拜張艾嘉為師。
被外界詬病「不夠漂亮」的劉若英,在張艾嘉力排眾議之下主演《少女小漁》,勇奪大獎。
而說到張艾嘉對華語影壇的影響,還有一件大事不得不提——
從侯孝賢手中接過金馬獎執(zhí)委會主席一職。
2014至2017年間,她對評獎標準拾過補遺,著重「細膩的人文關懷和細節(jié)的精準」。
并為金馬制定了一個原則「這不是戰(zhàn)場,而是文化的交流」。
張艾嘉任期內(nèi),留下了不少與內(nèi)地電影人有關的高光時刻。
2015年,最佳新人導演頒給了畢贛;
2016年,影后由周冬雨、馬思純共享;
2017年,最佳導演花落文晏(《嘉年華》),新藝城五位元老罕見同臺為其頒獎。
難能可貴的是,張艾嘉對電影人的扶植,不是淺嘗輒止的表面功夫。
畢贛后來的作品,她依然參與其中,幫忙拉投資并演出。
誠如林奕華對張艾嘉的評價:
「年輕時她像一朵花,如今的她像一棵樹,讓很多人在樹蔭下乘涼。」
一個「花瓶」角色出道的女演員,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做出如此貢獻。
放眼華語影壇,應當找不出第二位了。
張艾嘉,憑什么?
自然,一個人的成就總脫離不了她的成長背景。
張艾嘉出身名門,家世顯赫。
父親是空軍軍官,母親是大家閨秀,祖父是新聞局局長。
叔父是姜文《邪不壓正》的原著作者張北海。
她很早就接觸了廣闊世界。
在美國讀中學時,深受嬉皮士文化和婦女解放運動的精神鼓舞。
張艾嘉始終自由舒展,不怕試錯。
一方面是因為優(yōu)渥的家境,讓她沒有太多普通人的煩惱,亦不急于成名。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的簡單。
從影初期,她從胡金銓、李翰祥等大導演那里學習如何拍好一部電影。
《金玉良緣紅樓夢》
而電影之外的東西,不是張艾嘉看重的。
資本、明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就連票房也最多是錦上添花而已。
正如《楊瀾訪談錄》中,她說自己在美國看到很多影人都是將電影看作事業(yè)。
但回到香港后,發(fā)現(xiàn)很多從業(yè)者都抱著賺點錢就息影的想法,尤其是很多女性,總是盤算著干到什么程度就去嫁人。
這讓她難以理解,因為她是真正從電影中獲得了樂趣。
不像很多演員貪圖浮名虛利,將自己的形象、口碑、商業(yè)價值置于第一位。
沒有功利心的張艾嘉,反而為了尋求突破,常常逃離安逸的舒適區(qū)。
在賺得盆滿缽滿時反而退出商業(yè)片市場,拍容易賠錢的文藝片。
在已經(jīng)有很高的曝光度后,又轉(zhuǎn)而去做幕后。
因而也深度參與和見證了華語電影的幾次重要轉(zhuǎn)型。
她在《山河故人》中飾演越軌的女人,與小40歲的男孩親吻、上床,這一顛覆傳統(tǒng)倫理觀的角色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有一定心理壓力的。
但她卻在采訪中多次表示,自己很自在很滿意,因為她在詮釋電影中的角色。
當年應邀出演《八百壯士》,她特地為這部影片練了很久的游泳。
結果說好的女一號臨時被換成林青霞,張艾嘉最后演了只有兩場戲的小角色。
放在今天可能會造成明星之間狗血的搶戲、反目。
但她卻沒爭沒搶,認認真真演好了小角色。
還因為出彩的演技被導演記住,并推薦給同行,隨后以《碧云天》抱回金馬最佳女配角。
當然,張艾嘉近乎理想主義的電影態(tài)度,也需相對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來承托。
但,就算是在戒嚴時期的臺灣,就算新藝城內(nèi)部也曾有不少人投訴她投資了太多文藝片。
她也未放棄努力。
新世紀初,很多港臺電影人發(fā)現(xiàn)商機,進入內(nèi)地拍片。
她遲遲未動,因為她覺得缺乏在內(nèi)地的生活經(jīng)歷,她沒有自信能演好這類型的角色。
但后來她意識到女性經(jīng)驗是共通的,出演的第一部內(nèi)地電影也是并不賣座的文藝片《觀音山》。
她自己多年來做文藝片導演,也習慣了市場遇冷。
《念念》遭遇「排片門」事件 。
擔任編劇挑戰(zhàn)歌舞片《華麗上班族》,市場、口碑都撲街。
她為了提攜新人投資、出演的電影,大都是更合她自己口味的文藝片。
也難免賠錢。
即便如此,她也只是說:我接受這個事實,但我不認為這是失敗。
因為她沒有忘記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才走到今天。
正像她在隨筆集《輕描淡寫》中寫的那樣。
「我們都繼續(xù)向前走,所有的懷疑一一克服,而且樂在其中。逐漸我們不再有疑惑,更加努力地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這是一種幸福。」
張艾嘉的意義,或許已不局限于電影界。
一個女性可以在事業(yè)上走多久,多遠,多堅定,多純粹?
她給了我們答案。
哪怕已至頂峰,仍一如出發(fā)時心潮澎湃。
仍能少女般純真地把影后獎杯擁入懷。
正如五年前,她為自己寫下的箴言——
「我才不過是64歲,跑起來,路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