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中愛瑞腫瘤醫院 肺癌中心 高曉方
每年的11月是“全球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肺癌在中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惡性腫瘤中的第一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數據,2020年中國肺癌新發病例數為82萬,占癌癥新發病例總數的17.9%,2020年中國肺癌死亡人數高達71萬,占癌癥死亡總數的23.8%。因此,肺癌已成為我國危害最為嚴重的惡性腫瘤,肺癌的防治已成為我國癌癥防治的重中之重。
早期肺癌多無明顯癥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到晚期,而晚期肺癌患者整體5年生存率不高。因此,肺癌高危人群定期進行體檢篩查對早期發現肺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肺癌高危人群是指年齡達到40歲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險因素者:(1)吸煙達到每天1包,煙齡20年(或每天20支,煙齡20年);或曾經吸煙達到每天1包,煙齡20年(或每天20支,煙齡20年),戒煙時間不到15 年;(2)有環境或高危職業暴露史(如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3)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彌漫性肺纖維化或有肺結核病史者;(4)既往罹患惡性腫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對于這些肺癌高危人群,除了改變生活習慣和生活工作環境之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胸部CT篩查,以便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并最終降低肺癌相關死亡率。
圖片來源與網絡
我國的肺癌患者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規范化治療是肺癌患者長期生存的“基石”。門診預約、復查隨訪、藥物治療等會占據肺癌患者相當多時間和精力,并會對肺癌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擾。化療、放療以及手術等引發的不良反應也會對患者生活產生各種影響。那么,患者該如何對肺癌治療和日常生活加以平衡呢?
一、積極面對治療
研究顯示,對于在肺癌治療中采取更為主動態度的患者,其對治療通常更為滿意,并且治療后的生活質量也更高。所以不管是抽血檢測結果還是治療相關副作用,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加以詢問。如果出現癥狀新發或加重,也一定要及時與醫生溝通。肺癌患者在治療期間要注意身體所發出的信號,通過對癥治療緩解相關不良反應,盡可能保持正常生活。
圖片來源與網絡
二、適當進行鍛煉
肺癌患者可以通過適當的身體鍛煉來加強肺功能,減輕整體疲勞感。短期運動就可以讓患者感覺到身體狀況的改善,并有助于減輕焦慮及改善睡眠。當患者感到疲乏的時候,往往沒有更多精力去做較為劇烈的運動,這時可采用邊慢步邊休息的方式,來維持少量運動,從而養成更加規律的運動習慣。
圖片來源與網絡
圖片來源與網絡
三、合理調節情緒
肺癌治療以及各種社會責任會讓肺癌患者產生日常壓力,并導致精神和情緒的困擾。有些患者會對自己之前抽煙加以自責,認為是其誘發了肺癌。有些接受肺癌治療的患者則會出現抑郁和焦慮程度升高。
肺癌無疑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紊亂,但如果患者能夠從中找出適合于自己的解決辦法和出路,那么就能實現更為健康的生活。認知行為治療(CBT)可以用談話的方式來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改變不良的思維和想法。對于一些患者而言,記錄病程日記也是一個情感宣泄的渠道。
圖片來源與網絡
此外,肺癌治療可能會對患者及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詳細了解大病醫保等政策有助于減少自付費用,醫保目錄的調整也可能使以前自費的藥物轉為醫保覆蓋。
肺癌治療是一個協作性的長期任務,與家人及親友及時溝通交流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應對各種挑戰,順利度過不同艱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