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和硬件向來是密不可分,軟件要在硬件上才能運行,硬件沒有軟件形同破銅爛鐵。在當今互聯網時代里,只要搭上“網絡”這個概念,軟件和硬件就找到了發展的爆發點。由軟件和硬件組成的“網絡”反過來賦予了軟件和硬件無限的想象空間,這個時候,真的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經營“網上房地產”的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公司靠出租帶寬、服務器等業務獲得利潤,軟件研發公司靠研發軟件,賣軟件拷貝和技術支持服務等獲得利潤,各自的盈利點不同,井水犯不上河水。然而隨著市場的邊緣化,軟件和服務、硬件和網絡概念逐漸模糊,軟件公司和IDC公司業務產生了交集。
我們先來看看軟件公司。
軟件公司:我想硬起來
越來越多的軟件公司在開發軟件的時候,盡量地想向互聯網方面靠攏,特別是WEB應用類軟件公司,離開了網絡,他們的軟件毫無用處。
由于技術更新很快,軟件產品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誰的用戶多,誰就有發言權,把自己的軟件集成到更多的平臺中,甚至搭配硬件免費送:“買某某電腦,送某某殺毒軟件”這類促銷早就屢見不鮮,現在,租用某某IDC公司的某款產品就送某某軟件的商業版,眼前的例子是,上海IDC公司速騰數據推出的598元/月的特價服務器,搭配的就是易客CRM客戶資源管理軟件和PHPWind商業版。
把自己的東西集成到網絡的核心IDC公司的產品中,已經成為軟件公司跑馬圈地的主要手段,誰能拿下更多的IDC公司,誰的腰桿就硬。用戶多了,還怕沒概念?還怕沒錢賺?
軟件公司在選擇IDC合作伙伴時很慎重,如果IDC公司規模不大,技術不強,容易給軟件公司自己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比如著名網絡商店系統ShopEx,幾年前,他們的一個IDC合作伙伴在技術環節出現了問題,盡管ShopEx沒有拿用戶一分錢的空間托管費,還是在用戶中造成了負面影響。所以ShopEx后來兵分兩路,一路是繼續和IDC合作,一路是自己也做IDC業務。一方面通過IDC渠道擴大市場,一方面從IDC業務中也能增加收入。相當多的軟件公司自覺不自覺地開始效仿這種模式。
IDC公司:我想軟下去
IDC行業競爭更激烈,價格接近透明,哪個區域,哪個機房的行情在網上搜索對比一下,基本就八九不離十,所以IDC公司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
捆綁軟件一起銷售能刺激市場,IDC和軟件一拍兩合。軟件公司為了能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IDC公司的積極性,也會與IDC公司進行利潤分成(雙方也會雙向分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團和氣。
IDC公司對集成進來的軟件也很有自己的標準,上海速騰數據老總丁華說,“軟件名氣要響,開發實力強,服務要跟得上,否則就會拖我們客服的后腿”。
然而如果某種軟件利潤非常高,IDC公司就眼紅了,既然你能做,為什么我不能做?于是IDC公司招募人馬,也開發類似軟件,依托自己的IDC渠道,快速平鋪。
在軟件和IDC公司看來,好像雙方的門檻都不高,你能模仿我,我就能克隆你。但是等實際操盤后,就發現事情不是當初想象的那么簡單,成功的悶頭發財,失敗的黯然退場。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近幾年的典型案例中,我們發現,不管是想“軟下去”的的IDC公司,還是想“硬起來”的軟件開發商,把手伸到對方領域里太長,成功的機率不大,這其中有一個看不見的平衡點,適度的交集,雙方都能利益最大化,過度的擠占對方業務,風險將成倍增長。
IDC和軟件公司這種分分合合,在其他行業里早就司空見慣,只是在新興的網絡產業里有點新鮮罷了。如果我們把傳統行業里的已經略顯老套的某種操作經驗拿到互聯網行業里解決問題,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