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手機詐騙進入多發期,且詐騙手段“推陳出新”,嚴重威脅人們的信息安全和財產安全等。近日, 360 發布《 2020 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 2020 年手機詐騙受害者人均損失 11345 元, 90 成為主要受害群體。同時,與新冠疫情防控有關的詐騙內容正在成為不法分子的“新劇本”。
l 人均損失過萬,“女人”和“老人”人均損失最大
辛苦工作一整年,一遭損失一大半。報告顯示,在 2020 年全年接收的舉報案件中,受害者人均損失高達 11345 元。而據 2020 年國際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 2020 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 17917 元,受害者人均被騙金額就超過了人均工資收入總額的60%。
同時,在被騙受害者中,男性被騙人數明顯高于女性。報告顯示, 2020 年手機詐騙案例中,男性受害者占61%,女性則為39%。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男性受騙人數更多,但從人均損失來看,男性為 9871 元,女性為 13655 元,女性人均損失高于男性。
從不同年齡受騙者損失金額看,“ 60 后”則因接受反詐知識的渠道有限,且有相對比較多的閑置資金,在所有年齡段受害者中,人均受騙金額最高。
l 受害者占比近七成,“ 90 后”“ 00 后”成年度最慘后浪
報告顯示,從被騙網民的年齡段看,90后受害者占總數的37.5%,是不法分子從事網絡詐騙的主要受眾人群;其次是00后,占比為28.7%。
其中,90后遭遇手機詐騙的主要類型為交友和金融理財。作為已步入職場的人群, 90 后個人財產有一定累積,對投資、婚戀、交友等方面均有更多需求。詐騙分子正是深諳年輕人對知識、感情等的渴求心理,潛伏在各種社交平臺,以關心的名義讓受害者心甘情愿的買單。
而00后則更容易在虛假兼職、網友交易以及虛假購物類中受騙。尤其受 2020 年疫情的影響,網絡上出現了許多“足不出戶、日入斗金”的“刷單兼職”,學生群體在面對高傭金兼職、低價商品等誘惑時抵抗力較低,更容易受騙。
l “金融理財”最高危 疫情也成騙子“新劇本”
“無抵押、秒下款”、“理財專家、高額回報、投資少回報快”。報告顯示,在所有詐騙案例中,金融理財成為騙子的主要“業績手段”,占比達到23.4%;其次是虛假兼職(18.4%)和交友(15.8%)等。從涉案總金額來看,金融理財類詐騙總金額也最高,占比高達31.8%。 其中,金融理財類詐騙又主要以虛假網絡貸款和虛假投資理財為主。
此外,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當前防控新冠疫情的大局之下,有不法分子利用人們對新冠疫情的關注和重視,不斷翻新詐騙手段,以售賣口罩、口罩資金盤、疫情兼職、疫苗詐騙短信等噱頭進行手機詐騙活動。不久前,360就曾發布一則預警消息稱,有不法分子仿冒新冠疫苗預約接種的短信實施詐騙行為, 360 安全大腦第一時間發現并迅速做出反應,對此類釣魚網站進行了全面攔截。但 360 安全專家也提醒,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不斷變化,手機詐騙手段層出不窮,廣大手機用戶需提高警惕,警惕騙子趁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