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自從微博2009年以140字的微革命實驗成功后,一系列微博隨之誕生,不過經過五年多的發展,現在微博領域只剩下新浪一家,并成功上市。自從新浪微博分拆上市之后,業內對于微博的變現能力的看法,發生了逆轉。

移動互聯網發展已有數年時間,自打2012年起,整個行業對于移動互聯網變現的爭論一直未休,當然摸索也未停。
2009年,移動社交網絡興起,國外YouTube、推特或者Facebook,國內的QQ空間、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微博產品、加上后起的微信,這些憑借社交基因崛起的互聯網巨頭短時間各自聚集了數億用戶。但變現之路上,各自只能邊摸索,邊瞪眼。不過,微信從去年的5.0版本更新后,憑借移動游戲的變現能力給自己找了個下蛋的坑。那么微博呢?
自從微博2009年已140字的微革命實驗成功后,一系列微博隨之誕生,不過經過五年多的發展,現在微博領域只剩下新浪一家,并成功上市。自從新浪微博分拆上市之后,業內對于微博的變現能力的看法,發生了逆轉。
前幾年,是一個攬用戶的過程,因為同類產品的競爭壓力,不得不把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從2012年開始,微博就開始嘗試變現方式。不妨一起來看看,微博在商業化過程中的那些個嘗試。我們來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2013年之前,一年時間,新浪先后推出商業化的四大功能,分別是:
1.微任務。企業授權微任務發布任務,選擇微博帳號發布或轉發有償信息。新浪分成獲益。但微任務的弱點在于營銷削弱微博本身價值和自身中介性質較弱的痛點中。
2.微博服務商平臺。為企業提供官微運營、活動營銷、應用定制、數據分析、培訓與咨詢服務,獲取服務費。很明顯得放長線釣大魚。
3.微博錢包。微博賬號 = 微博錢包,類支付寶服務。微博可能藉此獲得傭金。
4.廣告系統。針對中小企業和普通用戶的自助式廣告系統,在用戶信息中插入推廣信息。當然,微博收的是廣告費。
總之,2013年之前微博在商業化進程中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模式,也催生了一個全新的商業生態鏈,作為發展最為迅猛的社會化網絡平臺,微博在改變傳統營銷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新媒體的格局。
緊接著就進入另一個階段——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來臨,。就是2013年之后,微博走上了社會化資資產變現的階段,構建社會化生態體系,助力企業在移動互聯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占領營銷制高點。
1.粉絲通,2013年初,新浪推出粉絲通功能,是新浪微博對自身流量進行變現的廣告載體,相對于傳統的廣告模式,提高了精準度,這一次嘗試也標志著微博社會化資產嘗試的開始。
2.電商,自從阿里巴巴入股微博以來,業內對微博的看法發生巨大轉變,微博巨大的流量成為了淘寶的一大入口。
3.增值服務,除了會員服務,游戲也成為微博增值服務的一大項。當然,這種方式微信以及給了足夠的證明。
微博如何敲社會化資產這扇門?
不管是微信,還是微博,其核心在于強大的社交關系鏈,從網絡社交的演進歷史來看,它一直在遵循“低成本替代”原則。網絡社交一直在降低人們社交的時間和物質成本,或者說是降低管理和傳遞信息的成本。這也是互聯網的核心所在之一。
誠然,微博是具備這一特性的。在10月31日的微博分享會上,微博CEO王高飛透露,微博正計劃從垂直化領域加速探索粉絲經濟對其商業化的價值,下一步將微博打造成各個垂直領域的社交平臺,很顯然,微博已經真正意識到了商業化的變現之路,即社會化資產的變現。品牌通過在微博上的信息發布和品牌活動來吸引粉絲關注,并且利用微博來和粉絲做深度互動,而粉絲則可以利用微博開通支付功能后形成的商業營銷閉環。同時,企業利用微博獲得大量粉絲的關注,企業通過微博為粉絲進行營銷與服務,讓粉絲在微博上購買到真正感興趣的商品。
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韓寒的《后會無期》,還是羅永浩的錘子,都依托于個人品牌和粉絲經濟打了商業領域的一場場勝仗。當然在這些成功的案例當中,微博只是起到了平臺的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正是基于微博社會化平臺的無限傳播力和微博商業產品的助力,一個個案例才能被引爆,才能被業界牢記。當然,微博最近的動態可以看出,無論是微博支付的推出完善了自身營銷閉環的通路建設,還是針對粉絲經濟推出的打賞、粉絲服務平臺的優化建設,其正在走上主導的地位。而且完全有這個能力。
很顯然,微博已經明白了如何去敲開這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