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Tech星球”(ID:tech618),作者:李曉蕾喬雪,授權轉載發布。
要不了一個月,微信就將迎來十歲生日。
過去十年,微信從一個僅支持文字和圖片的通訊工具飛速進化,演變為兼具社交、娛樂、消費、支付、金融、本地生活服務等復合功能的國民級應用。每一天,有超過12億用戶打開微信或WeChat。
幾天前,微信進行了一次低調的更新,新版本在凌晨上線。被熱議的更新功能包括,“附近的人”升級為“附近的直播和人”、推出虛擬代幣“微信豆”、視頻號推薦頁變更為抖音式的沉浸下拉模式、視頻號進入個人主頁。
去年12月,微信也曾進行過一個版本更迭,將“搜一搜”升級為微信搜索,內置的種草社區“好物圈”升級為“微信圈子”,這些都是在往微信的生態內填充更多具體服務工具。
這一年中,微信最重大的變化莫過于視頻號的推出。這是騰訊補足短內容生態的關鍵嘗試,對張小龍來說,視頻號補足了微信平臺內短內容的缺失,更讓騰訊在短視頻賽道不再焦慮。
微信團隊向來強調產品“未完成”,這意味著,在他們的設想藍圖中,微信還可以發生大量的變化。而當變化接踵而至時,作為社交元老級產品的微信,又要如何走好下一個十年?
內循環加速
2010年,廣州華景路1號南方通信大廈10樓,連同Foxmail被收購而進入騰訊的張小龍,希望能在Foxmail之后,再創造出一個有靈魂的“孩子”。
于是,在11月的一個深夜,就有了這樣一封郵件,發件人張小龍,收件人是馬化騰,內容大致是說,我們應該做一個類似kik的產品,kik是當年一款風靡年輕人的即時通訊軟件,15天內就吸引到100萬用戶。值得一提的是,這封郵件的主題:“這是未來”。
馬化騰只回了4個字,馬上就做。
2011年1月21日,距離提出設想一年,隨著一個黑影小人與藍色地球對望的開屏界面出現,微信正式亮相。如果說,起初的微信利用錯位競爭讓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措手不及,那十年后的微信,競爭對手幾乎已經囊括整個互聯網生態中的產品與服務。
社交上,微信在熟人社交占據首位;支付上,微信與支付寶割據移動支付業務的大壁江山;內容媒體領域,公眾號仍然是對文字創作者來說,商業價值最高的平臺。與此同時,小程序讓創業者和用戶都從日漸繁雜的App生態中解救出來。視頻領域,新入門的視頻號正在試圖殺出一條屬于微信的路。
在微信的生態平臺上,如何讓各部分功能服務被用戶所喜愛是關鍵所在。十年之際,肉眼可見的變化是,微信正想視頻號開放更大的場景。也在試圖讓各個功能板塊之間,獲得更深的聯動。
此前,Tech星球在《微信開閘,視頻號配齊「十件套」》曾經提到,視頻號從僅僅打通公眾號,已經完善到打通小程序、朋友圈、社群,推出直播、小商店,話題等功能。而視頻號也成了微信所有功能中,唯一一個獲得全生態能力注入的產品。
近期,微信新版本更新后,也同樣發生了不少變化。
Tech星球注意到,近幾日,一旦在微信對話框中輸入“使命召喚”或“codm”,對話框中就將掉落下來飛機圖標和空投包裹,引導打開手游《使命召喚手游》。這是一款騰訊引入上線的射擊類游戲,于12月25日上線,這種聯動一方面是為游戲做營銷,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微信對話框可能具備的廣告能力。
在上一次的“#+小程序、公眾號、視頻號”即可進入對應功能后,不少行業人士均認為,通過話題或關鍵詞觸發產品、功能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有人認為,可以直接“#+App名稱”即打開App,“#+播放(音樂名)”可以播放音樂。
而微信則借由《使命召喚手游》,測試了一把關鍵詞觸發產品,配合聊天對話框做交互,測試了關鍵詞開啟應用的可能性。這一關鍵詞觸發App“彩蛋”在12月28日已暫停。
引發討論的還有“附近的人”升級為“附近的人和直播”,微信將視頻號內的直播和短視頻內容也囊括“附近的人”這一功能內。“附近的人”曾經是微信冷啟動的利器,當年隨著微信3.0版本上線,“附近的人”的功能開放,再配上搖一搖、漂流瓶成為“陌生人社交三件套”,成了微信早期最重要閘口,一大波用戶如洪水般涌進來,這些創新幫助微信迅速突破5000萬的用戶量。
而這一次,微信將這一閘門也開放給視頻號和直播,為視頻號和直播匹配更多的流量入口,畢竟,基于目前及其依靠好友關系的視頻號生態下,公域流量的閘門不打開,視頻號、直播都很難實現大規模的增長。
視頻號的出現,讓微信內循環的速度逐漸加快,各個功能雖也可以各自為陣,滿足部分用戶需求,但視頻號成了所有功能的聚集點,這讓微信生態的商業生態和想象空間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
十年里,微信抓住的“繩”
事實上,在微信初上線的三個月中,數據表現平平。越來越多人疑惑,這款與QQ相差無幾的軟件是否有再造的必要。直到,抱著懷疑態度的張小龍,從熟人社交打開一個端口,開始向陌生人社交找用戶。
微信3.0版本推出后,附近的人、搖一搖讓成功讓微信完成了冷啟動。如果回看十年歷史,會發現,微信每一次整數版本的升級,都意味著,微信又抓到了一條新的“繩子”。
2012年3月,微信上線433天,3.0版本發布4個月后,馬化騰在曾被寄予厚望的騰訊微博上面發了條信息,“終于突破1億”。1年左右,微信突破1億用戶,這似乎意味著馬化騰那根緊繃的神經漸漸松懈下來,因為他轉頭就對財經作家吳曉波說,微博大戰終于結束了。
2012年4月19日,微信發布4.0版本的朋友圈功能,本意是在加強用戶之間的連接,讓原本分散在微信星球上的“島民們”能牢固起來,但估計微信自己也沒有料到,“朋友圈”在聰慧敏銳的商人眼里演化成創業致富的沃土,產生了諸如俏十歲、歐蒂芙等年銷售過億的品牌,萬眾微商的時代,微信朋友圈被承載起下一個淘寶的厚望。
原本朋友圈無心插柳,演化成了另一片生機,而微信公眾號的有心種樹,則栽培出另一片森林。
2012年8月,公眾號內測,騰訊的預想是,個人可以擁有自己的品牌博客,商家可以降低成本發布資訊,進而實現著用戶、品牌、銷售等一系列閉環;而公眾號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化發展,則來自渴望掙脫傳統媒體的新媒體人們,一篇篇10W+里,承載著太多對流量的渴望。1年后,微信推出5.0版,微信公眾號被分成訂閱號和服務號,從此,企業的歸企業,自媒體的歸自媒體。
這似乎和2010年,張小龍剛做完閱讀空間時寫道,“要做大眾都能用的閱讀產品”的愿望殊途同歸,但2020年張小龍再回顧起自己原動力時坦言,公眾號的“短內容”沒做起來,公眾號叢林生態里,開始滋長出更多意料之外的大樹。
廣東地區有新年開工派利(紅包)的傳統,2014年春節,一個原本只是為了內部方便實用的微信紅包功能,意外上線,支付寶從此迎來了最具威懾力的對手;2015年微信和央視春晚聯手發紅包走向全民,被馬云稱為“奇襲珍珠港”。
自此,QQ時代就有財付通的騰訊,終于在防守之外,開啟了奇兵進攻,微信也有了商業化的提款機,從本地生活到企業服務再到金融借貸,微信支付占據移動互聯網支付的半壁江山。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上線,半年里吸引了至少20萬開發者投身其中,小程序背負的是極簡主義產品經理張小龍進化服務號的使命:用完即走,無須關注,不被打擾,卻有和App一樣的體驗。
2019年,小程序3年,微信首次披露數據,小程序日活用戶數超過3億,累積創造8000多億交易額,同比增長160%。小程序上,一個“新世界”已然誕生,萬物皆可鏈接微信的更大夢想正在被實現。
2020年圣誕節前夕,微信十年,迎來了7.0版本,而在今年,微信所有動作都是在為年初上線的視頻號增加砝碼,一年時間做出數次改版和升級,仿佛也又回到最初,“輕內容”不想在視頻時代被落下。
過去10年里,微信已經從一個App發展成一具充滿復雜神經網絡的生態,它反饋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更;也展示著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APP,兼而有之又折衷取舍的進程。
如何壓中下一個十年
想要穿越又一個十年的周期,微信還需要做好什么呢?
現階段來看,微信的答案一定是:視頻號。微信已經足夠廣泛覆蓋國內用戶,日活早就超過12億,比起大多數產品經理在冥思苦想如何拉動更多日活,微信的難題是如何讓用戶在微信的生態內完成更多社交、娛樂、消費的需求,讓用戶停留更長的時間。
過去,張小龍對微信的定位是“用完即走”,但現在看來,微信正在找到更多辦法,讓用戶無法即刻就走開。在短視頻極速瓜分占領用戶時間的當下,補足短視頻生態顯得緊迫又必要。
在最新版本的微信中,個人資料頁多了一個貨幣化產品“微信豆”,是用于支付微信內虛擬物品的道具,可以在視頻號直播中購買虛擬禮物。這是視頻號商業基礎設施的又一次完善。隨之迭代的還有連麥、直播美顏等功能。
測試使用微信豆可以發現,充值1元,僅可以拿到7個微信豆(每個微信豆是0.1元),若將7個微信豆全部打賞給主播,主播提現可以拿到0.35元。也就是說,蘋果用戶充值微信豆,30%被蘋果官方抽走,35%被微信抽走,主播則拿走剩下的35%。拋開蘋果應用商店抽成,則是平臺與主播55分成,對微信來說,這也是獲取收益的一個切口。
視頻號直播除小范圍商品帶貨外,連麥、打賞的開啟,意味著基于視頻號的基礎設施生態逐漸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升級中,微信還將在線觀看人數做了隱藏,僅展示觀看過直播人數,一方面也是在弱化目前視頻號直播數量過低的問題。
畢竟相較淘寶直播、抖音、快手同時百萬觀看,視頻號的直播在線觀看人數峰值仍然不足以用來做對比。攝影師李政霖在視頻號開啟雙子座流星雨直播,成了一次視頻號的刷屏事件,但最高時同時在線觀看人數也不過1.5萬人。
對微信來說,做視頻號試一次防御,也更像是一次進攻。在短視頻生態如此繁華的當下,微信不得不嘗試開拓這一新的疆土。
而回過頭看微信整體,在中文互聯網發展的這些年中,再沒有任何一個產品,可以構建如此強的社交關系鏈。
在這種穩固的社交關系鏈基礎上,微信才會成為微商集結地,把微信當成第一片私域。拼多多也才能靠游戲思維,在微信群里一次又一次的“砍一刀”中,分走了電商的蛋糕。大批新消費企業靠公眾號和社群的營銷,在微信內成長為大品牌。基于內容生態,一批創作者崛起,成為微信生態內的創業者。
微信構筑了牢固的壁壘,某種程度上,它更像是一個系統。社交媒體上有大量關于微信會因為什么被取代的話題,一位用戶的答案是:下一代社交是富媒體加更高的時效性,當一樣東西變得越來越復雜的時候,意味著缺口也越來越多,微信的社交部分會有被取代的可能性。
而今天的微信已經遠不止一個社交App這么簡單,它更像一個龐大的系統,是涵蓋眾多功能的超級App。留給微信的真正難題是,如何持續為用戶提供更大的價值。
“天下雖苦微信久矣”,但仍有12億人,每天都要打開它。微信傾注最多精力在視頻號上,賭的就是下一場變革,因為踩不中未來,就會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