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市場傳聞說喜馬拉雅上市失敗,小編看了鋪天蓋地的文章,信息跑得倒挺快,一會兒說暫緩了,再過一會兒就變暫停了,然后就變成停止了,失敗了。小編如果不是喜馬拉雅的忠實聽友、長期關注這家企業且混在財經圈的話,可能還真的信了呢。
這種寫稿操作小編感到很迷惑。其實只要動動手指,點進香港聯交所官網稍加求證,就能立刻得到真相。


在香港聯交所官網(https://www.hkexnews.hk/index_c.htm),遞交招股書申請成功的,就會出現在“處理中”;成功上市,就出現在“已上市”一欄;而不符合上市要求,會在“被發回”中。如果是“沒有進展”,則是因為招股書失效了。
這里再講一個IPO知識點,招股書如果進入了“失效”狀態,這種失效其實只是過期,是上市規則規定的審計數字過期。因為企業到港股申請IPO時有兩個步驟,首次提交資料后,交易所會進行問詢等工作,并要求企業補充資料,這一整套流程需要在6個月內完成。港股招股書6個月“失效”機制是港股IPO的正常機制,是指擬上市企業需及時更新招股書中包括財務報表在內的6個月以內的相關數據和資料,而非代表交易所對于企業資質的負面意見,與企業本身質地不相關。近來“失效”變得常態化,這和現在美股回流導致赴港上市企業激增以及市場波動等因素密不可分,“失效”可能是企業在等待更好的時機。
小編登陸聯交所官網看到,喜馬拉雅尚處在“處理中”, “處理中”是指任何仍然有效的上市或認可申請,喜馬拉雅相關資料仍處在港交所處理中狀態,說明上市進程正在平穩有序進行中。既然尚未正式招股,又何來失敗一詞?這是小編看到的部分報道的明顯失實之處。
在搜索過程中小編還看到,部分報道因為中英文翻譯表達的不準確,導致了另一個失實之處。比如,有媒體援引外媒,提到“盡管現在市場環境低于標準情況,喜馬拉雅還重新招股,部分原因是公司的部分私人投資者有退出的需求”。原文是the company’s revived share sale had been pushed forward despite “substandard market conditions” in part due to exit demand from some of its private equity backers.到有些報道就變成“部分投資人退出”了。其實早期投資人希望通過上市完成退出變現的需求和想法很正常,但少了“需求”一詞直接把它變成既定情況,這就報道失實了。
大部分公司的上市過程都是不易的,而且靜默期也有證監會發言規則限制。有的自媒體以訛傳訛,把一個尚未發生的事說成“失敗”,是粗暴不負責任的。吸睛標題流量雖好,但也要愛惜羽毛,新聞應該堅守真實性原則,這是從業底線問題。
除了這些,小編還想給大家講講虧損的認知誤區。不少報道把“公司名+虧損”組合在一起,看起來非常嚇人,仿佛這家公司明天就要死了。順帶也提一下,“留給XX的時間不多了”,這樣的句式是不是很熟悉?


以美團、京東等國內頭部大廠為例,小編輸入組合名就搜索出相關報道。看起來嚇人不嚇人?!
但事實上,這兩家企業活得挺好,美團是國內最大的生活服務平臺,京東是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兩者在疫情期間的服務表現還大賺一波口碑。它們也是資本市場上被熱捧的標的。
這也是互聯網平臺和資本市場的本質。在互聯網賽道里,只要是平臺型企業,規模和競爭格局是很重要的,虧損是一種選擇,是必要和良性的。只有把護城河做深做寬,才會有更好的未來和更高的預期。對于平臺型互聯網企業而言,虧損是常態。國際巨頭亞馬遜也長期虧損,但一直保持增長,且一直保持在互聯網行業的焦點位置。
再扒一扒虧損的數據,以喜馬拉雅為例,它是中國音頻行業最大平臺,十年來穩健發展,目前正處于鞏固護城河的階段。據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2021年凈利潤為-51.1億元。不過,這虧損數字并非喜馬拉雅真實的經營表現。在港股IPO的互聯網公司中,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對財務影響較大,但對公司實際經營卻影響較小,只是賬面上的變動。
2021年,喜馬拉雅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為-34.1億元。可以看出,喜馬拉雅賬面上的虧損,很大程度上是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一般而言,在上市之前,這些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會在賬面上被視作負債,等上市之后,又會從負債科目重新轉變為權益科目。事實上,在美團、小米等公司赴港股上市之時,也存在大量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原因而造成的虧損。
從數據上來看,喜馬拉雅2021財年營收達58.6億元,同比增長43.7%,增速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喜馬拉雅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經調整后凈虧損分別為7.49億元、5.39億元和7.59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率分別為-27.8%、-13.2%和-13.0%,凈虧損率逐年收窄,按此趨勢,有望在未來1-2年實現盈虧平衡。
相比凈利潤指標,毛利潤、毛利率指標更能反映一家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2019年、2020年、2021年喜馬拉雅毛利率分別為44.5%、49.1%和54.0%。喜馬拉雅的毛利率提升,得益于因效率提高和規模經濟。由此可見,隨著規模效益帶來的單位成本降低,喜馬拉雅的業績表現有望愈發出彩。
簡言之,虧損只是表象,未來還看長期主義。隨著喜馬拉雅創作者生態的發展,內容會越來越豐富,用戶粘性會越來越強。
相比于國外市場,國內的音頻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目前的商業模式看,喜馬拉雅已經探索出訂閱、廣告、直播等多元商業模式,營收增長的潛力不錯。招股書顯示,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喜馬拉雅賬面貨幣資金余額達13億人民幣。根據港股上市規則,企業現金余額需滿足未來18個月流動性的要求。與所有遞交上市申請的企業一樣,喜馬拉雅符合這個規則。
今年的大環境有點特別,但是現在已經有慢慢好轉的跡象。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最近在采訪中表示,“我對下半年新股上市活動感到樂觀”。他表示,港股與海外股市的關聯性不算大,當外圍市況欠佳時,港股也有機會造好,故認為海外企業可更多考慮來港作主要上市,既能吸引內地本土投資者,也吸引國際投資者,更因與海外市場關聯性有時不高,可為股價帶來一定的穩定性。歐冠昇認為,新股上市具有周期性,現在相對低迷的環境始終會過去,并迎來更多具吸引力的時刻,“我們仍然有新股上市,只是數量不是很大量……我們經常看到周期,市場上上落落,變得更差或更好,但我對將來情況相當樂觀。”
小編作為忠實聽友,在這個APP里刷了三遍《三體》廣播劇,重溫了年少時看過的一系列經典書籍,最近正在聽《萬有引力思想史》,也剛剛訂閱了《哈利·波特》。在疫情中,更是靠著聽于謙郭德綱緩解了情緒。
目前遞表港交所的企業很多,中間的過程也相較于以往有所延長。小編相信,在聯交所官網上那一長串正在“處理中”的企業,正在等一個最恰當的時機。在目前這樣普遍有點低落的公眾情緒下,小編和自己的朋友們一樣,真心期待,好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