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因標題而為韓寒道歉,在群力抗災的背景下,把你和王石放在一起,很褻瀆你為災區做的那些很男人的實事。也順便向你表示敬意。但今天想表達的,與地震災情不直接相關。
下午張向東張總剛剛與我們分享了他對災情中《體育畫報》的認可,以及重大事件中媒體價值、媒體取向、媒體思維的感悟,一如既往地感性,我也收獲甚多。
其實,這次面對如此慘烈的災情,無論從第一時間的媒體反應,還是媒體最終呈現的人文關懷,都展現了中國媒體的成熟度和公信力,盡管其間仍夾雜質疑和譴責。就如行業內有撰文寫到互聯網媒體在此次天災中的作用,是的,互聯網很強大,能夠將數億的同胞心聲匯集、整合,能夠放大很多人格,能夠還原很多真實。
而互聯網平臺在此事中,扮演了不僅僅是個媒體角色,更類似于一個公證機構:監督著公眾人物們的救助行為,也用量尺度量著各大企業的“道德表現”。對于這類公布捐獻榜的做法,我不置可否。我關注的是,各類媒體在這個大事件中,整體上是不是表達了哀思和緬懷?是不是準確地引導了自救和互救?
談到了媒體,尤其要談及博客---這個互動性很強的個人媒體。救援過程中,很多前線志愿者的博客成為了解災區實情的信息源,各類名博也紛紛圖文并茂地贊美譴責慨嘆呼吁。各類博客首頁更是風起云涌語錄薈萃。天災之中,我們看到了感動,看到了善良,看到了同舟共濟,也看到了華夏一心。但不時總有幾句污言穢耳。我們的地產大佬--王石豪情壯志:“捐款不能成為壓力,我要求員工只能捐10元?!杩畈荒苡绊懮钯|量。”胸大無腦的女人莎朗斯通更是陰陽怪氣“這是不是報應呢?”緊接著韓寒開始也“客觀中立”地描述莎朗斯通其實是“在講述自己如何被感化的一個過程,不過,她說的這么百轉千回,而時間就是生命,所以,激情萬丈眾志成城的人們沒有耐心聽完?!?/P>
在下也一直有經營博客,也喜歡研究互聯網產品,更喜歡研究網民心理和使用習慣。就我來看,王石、韓寒這些悖主流的言論,其實是出于一種慣性化了的博客思維。這類思維方式將隨著對于博客的黏性依賴增加而愈加強化。我所定義的“博客思維”,是在名人+博客編輯+看客網民們三者互相推崇互相滿足也互相依存的模式下,博客主人甚至博客編輯逐漸形成的書寫/推薦方式。當前相當多的網民們都有窺私/嘲弄/追捧/辱罵的表達需求,而聰明的博客編輯和博主都會意識到這一點。于是,博主會下意識跟隨博客首頁的價值取向和關注方式來寫作表達,而博客本身在越發澎湃泛濫的這類表達下逐步形成特定屬性,此屬性再次反饋影響到博主的創作,三者交互影響,形成了一種演進式的思維模式。
博客被互聯網從業者一致認為是web 2.0的啟蒙應用之一,而繼博客中國、blogbus之后,各大門戶的博客頻道背靠強勢的門戶資源,攻城略地占領了博客市場的半壁江山。舉名人最密集也是王石韓寒共存的新浪博客為例,這里從來都喧嚷鼎沸,罵戰由此出,緋聞緣此起。在關鍵字抓取+博客編輯精心選材的推薦模式下,各類名人(或其經紀人)都絞盡腦汁鼓足了勁去博客營銷,敏感話題、半遮照片……紛紛揚揚于世。
常規情況下,新浪博客首頁文章符合以下幾個關鍵詞:性教育主題博客、同志情感、師生戀情、超女快男、內衣、避孕套、主持人穿幫/爆粗、女星走光、男星自戀自拍、某名人給某事件的X大建議、某博主總結的X大名人/X大名言/X大名圖……比如曾經紅火一時的梨花體詩歌、某詩人脫衣秀臀、如某美男作家自拍靚圖……其中最容易博取關注的文章,就是某名人以“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酔我獨醒”的思維方式,不按常理出牌,逆向行車地提出個人觀點。這個方法韓寒運用最為嫻熟、黃健翔次之、王石則比較拙劣。但均常獲得成功,因此百玩不膩。
而長此以往,在這類2.0的互動引導下,名人們已經有意無意地在博客里習慣了或沿襲了此種表達方式,一個蘿卜一個坑,按部就班往博客編輯挖的坑里填。各取所需,皆大歡喜。不幸的是,王石一不小心,面對著全民抗災的緊迫,仍是伸著懶腰發表了一通不流于常人觀點的文字,他顯然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習慣化了的博客思維在作祟,估計潛意識還在期待第二天新浪博客首頁推薦后的媒體傳播效應呢。但此事不同以往,錦衣玉食的王老板如果能夠踏下心來去感知一下我們四川同胞的疾苦,就不會打著哈欠發此厥論。而韓寒的斯通言論我判斷也是博客思維的根深蒂固----習慣的力量真是可怕。而迎合縱容式的博客運作模式更讓人日漸生厭,這就是所謂的滿足市場化需求嗎?互聯網媒體也應當敢于塑造自我個性才是。
若由此升華一下或延伸一下,我想搞清楚的是:
不知群體化的互聯網語言是不是會在混亂中失去正誤判斷標準?互聯網媒體語境構建的“擬態環境”是不是讓人們越來越沉迷和習慣于非真實?互聯網自詡為“潛力新媒體 ”,那么媒體的責任感是不是越來越流失于泛濫的娛樂化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