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網民數量的激增以及國內電子商務的日益成熟,網絡購物已成為國人所熟悉的一種生活方式。正因為網購市場的日漸成熟,促使著國內許多中小企業投身電子商務的熱潮中來,通過互聯網尋覓新的商機。
事實上電子商務對于企業來說能夠更有效的實現信息的流動與傳播,這種雙向的交互行為會更方便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并形成購買行為。同時企業還可通過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及時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及時做出對應的策略。除此之外,電子商務還能為企業有效的節省成本,令企業更具競爭力,特別是目前全球經濟衰退的環境下,電子商務更能體現其無與倫比的優勢。
近期,阿里巴巴追加50億投資淘寶,3000萬美元力推海外電子商務平臺;百度“有啊”的高調上線;ShopEx全資收購EcShop及相關產品,電子商務市場可謂是風起云涌,如火如荼。在各大巨頭抓緊部署下一步動作的同時,一向穩健的政府也在積極參與推動電子商務的建設與發展。
7月,浙江省經貿委、財政廳與阿里巴巴合作,啟動了“萬家企業電子商務推進工程”(即“萬企工程”)。在浙江省開展此項活動之后,廣東省和四川攀枝花市也相繼開展了推動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舉措。
目前,金融危機的冬天令許多領域受到了重創,唯獨電子商務這個獨特的領域依然火熱。確實,開展電子商務可以讓企業縮減了成本,在冬天里活的更長,但是在這個時期還是有一些企業利用迅速做大。例如Vancl,其依仗電子商務的優勢實現了低成本運作并一舉成名,甚至在一些相關數據指標上超過了經營多年的知名服裝企業。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如食品、零食、服裝這類的商品,在線銷售成本僅為租房開店成本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也是為什么Vancl能夠迅速做大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傳統公司近些年多多少少已經受到電子商務的嚴重沖擊,最明顯的要數曾經風光無限的“貝塔斯曼中國書友會”,其多年的苦心經營最終于二零零八年七月終止了宣布告終。
貝塔斯曼的經營模式在近些年信息發展的階段其實早已不合時宜,導致貝塔斯曼最終退出中國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電子商務在中國的崛起。當當與卓越的出現,網購圖書對傳統的圖書銷售渠道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折扣大,物流的便捷,支付的順暢,所有的一切都不利于貝塔斯曼之類傳統書店的生存,最終關門走人的結果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金融危機的輻射之下,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大幅度降低,不再盲目的消費;各大商場連鎖點選擇收縮戰線,以求能夠活的更久;許多企業選擇裁員來壓縮成本,其中更是不乏雅虎、索尼、花旗集團等國際企業。
電子商務企業的成功,再加上政府的扶植,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展電子商務,企業對電子商務的信息也會越來越足,相信未來幾年電子商務的發展會更加全面,電子商務的盛世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