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心一直是懸著的”。來北京不到半年,因為只有中專學歷,找工作四處碰壁。后來有朋友告訴他,上網辦個證件就行。按照朋友的話,他用google檢索到辦證信息。
打開google檢索“辦證”,頁面上出現大量的辦證網站,也有對方留下的手機號。張先生撥通了頁面排位靠前的一個電話,對方告訴他,一周就可以把本科證和英語四級證辦好,費用一共2000元,還可以上網查詢。按照對方提供的賬號,張先生匯去了2000元,7天后再打這個電話,已經關機。
“為了工作還只有冒險”。張先生用google再次聯系上一個辦證網站,這次是見面交易,好在價格不算高,張先生如愿以償。拿著假的學歷證書,他已經有了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只是很擔心萬一哪天被查出來。”
當看到街頭巷尾到處帖滿小廣告時,很多人都對此譴責,認為破壞了城市的環境和形象,看到清潔工為鏟除貼在地面或公交站牌的小廣告而無奈地搖頭時,我們甚至也在旁邊憤憤然:“這些人真是缺德”!
然而,這個問題正在搜索網站google里蔓延。虛假信息的發布者把google當作了廣闊的平臺,自稱“不作惡”,把廣告和自然搜索嚴格區分的google,并沒有篩選真偽。例如,在google上檢索“女秘書”,會出現大量的垃圾網站鏈接,其中不少是涉黃信息。檢索“乙肝”,就出現了“五環療法”治療乙肝的領軍技術——帶數萬乙肝患者走向康復的上海某醫院廣告,事實上,目前國際上沒有哪個國家宣稱能治愈乙肝。
這些問題讓現行的監管無能為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廣告研究所所長楊同慶認為,目前國家法律對于網絡廣告的監管明顯滯后,現行的《廣告法》還是1994年頒布實施的。政府也有相關職能部門對網絡的涉黃或是嚴重犯罪信息予以打擊,但對于網絡虛假廣告,監管還處于真空地帶。
就在幾天前,央視《朝聞天下》就報道了google廣告專區“贊助商鏈接”藏污納垢,存在大量違法醫療、醫藥信息,給上網尋醫問藥的消費者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對此,google并不接受監督,還召開記者會為自己“鳴冤”,聲稱央視報道失實。Google所做的前期工作是,將央視報道的網絡截屏下線,以“子烏虛有”回擊外界輿論監督。
在google看來,只要對報道中提到的“糖尿病”等敏感的醫療、醫藥信息關鍵詞或廣告鏈接下線,就回避了外界質疑。殊不知,自以為高明的google卻掉進了自己設計的圈套。大量的違規信息以及虛假廣告的存在,使得google難以首尾相顧。聲稱“不作惡”,只是它的“劣跡”還沒有被暴露、被人抓住。
其實有很多違規信息早就被網民發現,有的只是沒有披露出來;也有網民用互聯網搜索時,已經變得理性多了,對信息真偽有明晰的判斷;或者“吃一塹長一智”,沒有跟google較真罷了。而google似乎沉浸在自己編織的童話中,就像“皇帝”穿上“新裝”,認為別人看不見它的偽劣。或者以為只要對被曝光的一些問題予以處理,就能息事寧人。
正如不少網民評價,google所謂“不作惡”是有條件的,有了監管就收斂,沒有監管就放肆,還不時地把“不作惡”的“新裝”穿出來自我欣賞一番。而法律界人士對此表示,如果google的此類行徑被大量消費者提出控訴,那么,通過司法渠道,它同樣會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