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年末,凜冽的暴風雪似乎并未澆滅正在中國互聯網搜索引擎市場上的軒然大波。身處漩渦中心的恰恰是一向被認為是占據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一哥”地位的百度。
身處風暴中心的百度,面對著撲面而來的種種責難,的確是處于一種百口莫辯的地位。從細處來說,這些責難并非是空穴來風。因為這些虛假信息特別是虛假的醫療信息在如今的互聯網上比比皆是,不用通過百度搜索就能搜索出來,而百度的搜索引擎功能只是把這些可能是虛假的醫療信息集成到了一起。再加上一些發財心切的不良之徒利用了百度的競價排名模式達到其販賣假貨的目的,使得百度成了眾人所指的目標。其實,不僅僅是百度,如今午夜之后在各地衛視上泛濫成災的購物節目,以及一些地方電臺的尋醫導購節目,又有幾家是真才實料呢?
嚴格意義上來說,百度對利用競價排名方式宣傳的企業有檢驗真偽的責任。不過,以百度目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說,對每一個競價企業的信息真實度進行檢驗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況且,就算是競價企業拿出來工商局的證明,就一定能夠證明這家企業沒有造假嗎?還記得去年央視“315”晚會炒得沸沸揚揚的郭德綱“藏秘”事件,那些張貼在地鐵上四處宣傳的廣告不是都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批準,結果不是大家都知道了嗎?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百度的競價排名模式,也不在于百度怎么去檢驗競價企業的真實度,在于參與競價排名模式的企業自身是否具有社會責任心和公德心。如果那些不良企業就是想造假掙快錢,今天用這個名字忽悠,明天換個馬甲再來網上忽悠,指望百度就是想防也是防不勝防。
作為虛擬社會的一個重要體現,互聯網本來就是一個魚龍混雜之地,每天都有成千上萬或真或假的信息充斥其間。在這種狀況下,寄希望于搜索引擎的功能來屏蔽不良信息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百度畢竟是一個企業,不是吃財政飯的工商局,其所以采用競價排名模式還是出于自身生存和盈利的需要,不能求全責備。設想一下,如果百度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對競價排名企業的信息進行檢驗,百度的下一步創新和未來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其目前所占據的搜索引擎“一哥”地位。那么,從中獲利的會是誰?不言而喻沾光的是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排名第二的谷歌。百度是在中國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我們還可以對它說東道西,那么谷歌呢?作為全球搜索引擎業的老大,國內的媒體什么時候批評過谷歌。據筆者回憶,僅有的幾次媒體對谷歌發出的雜音立刻就被湮滅。筆者無意去維護百度目前的“老大”地位,只是希望這個行業老大的位置還是由中國企業來坐比較合適,最好由市場自身來選擇誰是老大。
其實,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互聯網新媒體,在其吸引廣告客戶時都或多或少地采用過競價招拍的形式,君不見每年一度的央視廣告招標會上一樣是誰家出的銀子多誰家有優先權,和百度的競價排名還不是一樣的模式,也一樣無法阻擋住一些產品質量有隱患的企業發布廣告。例如前一段時間鬧得人心惶惶的奶粉事件的主角,不都是在各大媒體投放廣告的超級大戶。因此,對于網上虛假信息的泛濫,百度有責任,但不是第一責任人,第一責任人是那些發布虛假信息的不良之徒。
近來,隨著全球金融海嘯逐步向實體經濟傳導,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的廣告投放費用被迫大大縮減,這對于一直依賴于企業廣告投放過日子的媒體來說,必然會在企業有限的廣告費用中力圖分一杯羹。而網絡廣告由于其投放費用相對低廉受到企業的青睞。在這個微妙時候,突然爆發對百度的聲討大戰,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但媒體對歷練之后的百度將變成什么模樣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