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經濟學人》網絡版近日發表文章稱,盡管社交網絡令社交活動變得輕松自如,但社交網絡并非能夠擴大人類社交群體的規模。
由于Facebook、Twitter等其他社交網站減少了與其他人聯系的大量阻力和成本,因此社交網絡將擴大人類社交群體的規模只是一種明顯假設。一旦你加入社交網絡并聚集在線好友,你可以通過相片、狀態更新和其他信息來分享他們的生活,并且如果你允許,他們還可以分享你的生活。朋友可以自由添加,因此為什么不可以說更多的朋友更快樂呢?
但網絡社區可能并非是自由添加好友。在這里電腦當然會有所幫助。但想要進行整理,則需要相當多的智力計算。你需要分清敵友,或者說是你需要誰,然后再相應采取行動。幾年之前,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曾表示,大腦認知能力限制了特別物種個體社交網絡的規模。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
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村莊到羅馬帝國的小股部隊,許多都是圍繞著“鄧巴數字”來進行組織。但這并不能夠證明“鄧馬數字”的準確性。諸如拉塞爾·伯納德(Russell Bernard)和彼德·基爾沃茲(Peter Killworth)等人類學家指出,人類社交網絡的上限數字幾乎是“鄧巴數字”的兩倍。
此外,社會學家還對人們廣泛社交和社交核心進行了區別。美國哈佛大學彼德·巴斯登(Peter Marsden)發現,即便經常從事社交活動的美國人,他們也只會與少數好友談論重要事情。后續研究發現,這一數字呈下降趨勢。
網絡社區的興起,伴隨著相關信息的共享,可能會對此加以解釋。Facebook內部社會學家卡梅倫·馬龍(Cameron Marlow)表示,Facebook社區用戶的平均好友人數是120人。而與鄧巴理論不謀而合的是,女性用戶的平均好友人數多于男性用戶。不同用戶好友的人數差距很大,一些Facebook用戶擁有的超過500位好友。因此鄧巴理論并非因此得到驗證。
但在個人好友名單中,人們經常聯系的好友卻非常少而且相對穩定。好友之間聯系的越活躍、越親密,這個群體的人數越少、越穩定。
平均擁有120個好友的男性,一般只會與其中7位好友,通過在圖片、狀態信息或留言板上留言進行回應。女性用戶則明顯更善于交際,她們通常會給10位好友留言。男性用戶一般只與4位好友利用電子郵件或聊天來進行交流,而女性用戶進行此類交流的好友人數是6位。對于擁有500個朋友的Facebook用戶來說,這些數字會相對較高,但也并非很多。擁有500個朋友的男性用戶只會給其中17位好友留言,女性用戶會給26位好友留言。男性用戶會與10個好友通過電子郵件或聊天進行交流,而女性進行此類交流的好友人數是16個。
因此,主要增長的并非是核心網絡,而是人們被動偶然聯系的人數,這驗證了馬斯登的核心網絡想法。盡管那些Facebook用戶擁有最多的好友,但他們只與其中一小部人聯系。
人們可能更有效的宣傳自己,但一如既往,他們仍然只擁有同樣少量的親密朋友。
靈長類動物是具有靈性的最高等哺乳動物,是所有動物中最進步的一類。(編譯/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