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點左右,義烏工商學院的創業園開始熱鬧起來。這座看上去有點陳舊的白色教學樓里到處是步履匆忙的物流快遞人員、拎著黑色塑料袋的學生,他們進進出出,將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紙箱搬到停在學院旁邊的貨車上。整棟樓里,撕膠帶、訂箱子的聲音不絕于耳。
“每天都是這時候發貨。”一位學生邊打包邊說。每間大教室都非常凌亂,而且格局都差不多,總是擺放著幾排電腦,沿著墻則是一排排貨架,上面堆滿了花花綠綠的小商品。進門處的黑板上,寫著中通、圓通、宅急送等快遞公司的價格。
創業園是義烏工商學院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這里匯集了互聯網銷售、倉儲、物流快遞等電子商務的整條價值鏈,一切都是真金白銀地演練,現在有120多名學生在這里“孵化”創業夢想。他們大多數來自浙江的貧困地區,曾經為生活和前途發愁,現在卻依托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在淘寶網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創業園在2007年底成立。在全校8000多名學生里,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來的,只有開實體店鋪每月銷售收入超過8000元,或者淘寶的4鉆賣家,才有資格申請。創業學院首批30名學員都是在校創業的佼佼者,他們將學習財務、倉儲管理、合同法等學校專門為其定制的課程,這些都和他們未來管理企業息息相關。
和中國別的大學相比,義烏工商學院充滿了濃厚的經商氣息。盡管創業學院只有30名學生,但是整個學校開網店、做外貿、經營實體的學生卻超過了1800人。60%的學生能夠自理生活費,近20%的學生能自己交學費。電子商務是義烏工商學院的一大創業特色,超過1200名學生在網上進行互聯網銷售,其中獲得淘寶“鉆石”等級以上的學生就有400多名,邊學習邊開店,每月賺四五千元的學生比比皆是。
這和大學生就業的嚴峻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預計,2008年底將有100多萬高校畢業生不能就業,而2009年有將近611萬大學生面臨就業。但是在義烏工商學院,最近3年畢業生的自主創業率達到了11%。
“我們的學生是生存型創業。”義烏工商學院副院長賈少華這樣介紹自己的學生。他認為技術精英加風險投資的模式對這里的學生們來說太不現實,義烏工商學院這種高職類大專院校的學生,創業的初衷更多地是解決就業和生存問題,這和當年靠著“雞毛換糖”發家的老一代義烏人的創業沒什么兩樣。只不過,和當年的創業的義烏人不同,互聯網給了身處義烏的草根年輕人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