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消息,《紐約時報》刊文報道,中國憑借各種產業代工的經驗與技術,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山寨”文化,手機尤其受到歡迎。業界人士說,只要有軟硬件相關人才,在深圳方圓100里內就可以找到全部的零組件供貨商。
中國數百家小型企業遂開始做起山寨手機 (公司規模最小僅10人),仿制各大品牌的手機,零售價在100-150美元之間,還可客制化添加新功能。
隨著中國逐步轉向高附加價值的制造產業,山寨文化也是一樣。現在的仿冒對象早已不再局限名牌包或廉價電影光盤,而是開始爭食全球各手機大廠的大餅。
山寨手機近幾年開始流行,占中國銷售市占率卻已超過20%。更令人訝異的是,這些黑市手機開始非法流通至俄羅斯、印度、中東、歐洲,甚至是美國。
誠如IDC資深分析師王紀平所說:“山寨手機市場的擴張規模驚人,不僅什么廠牌都能復制,因應市況的速度也很快。”
為了對抗這股黑色勢力,全球各大手機廠開始向中國政府施壓,要求強力取締,同時以造成健康危害為由(如電池爆炸) 向消費者發出警告。
不僅外國品牌,具有成本優勢的山寨手機也正在侵蝕當地手機廠的占有率--無須繳稅、監管費與安檢費。
山寨機不僅仿刻外觀,還添加諸如雙屏幕、雙卡號(兩個SIM卡插槽)以及伸縮式照相鏡頭等特殊功能。
山寨文化的起飛在2005年,當時聯發科以低成本整合多功能芯片所研發的電路板,成為初創公司生產低價手機的平臺。中國政府2007年表示,生產手機無需申請執照,則是助長山寨文化的另一關鍵。
山寨機業者的經營策略很簡單:抄襲。設計與品牌名稱均與原廠完全一樣、或只有細微改變 (如Samsung變成Sumsung,Nokia換成Nckia)。量產則同樣向代工廠下單,借用業者的說法:“這一點都不難”。
分析師說,市場爭食者眾的結果,迫使品牌大廠降低手機售價,同時中國品牌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