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招風,淘寶網的新聞總是不斷。但是,這一次的信用炒作已不是一般意義的新聞,它直接危及到淘寶網的生存。
乍一聽“信用炒作”這個詞,無非是自我吹噓而已,老和尚賣瓜,誰不自賣自夸?其實,問題很嚴重,網店的信用不可信,最終砸的是淘寶的牌子。因此,淘寶很生氣,重拳出擊,果斷清理門戶,狠狠打擊信用炒作團伙。
所謂信用炒作,實質上就是點擊欺詐的翻版而已。早在2006年,美國搜索引擎廣告點擊欺詐現象被暴光,當年第二季度總體欺詐點擊率是14.1%,比第一季度有所上升。同期,國內約有三分之一的廣告客戶認為自己是點擊欺騙的犧牲品,有過之而無不及。后來竟然利用“Clicker”(點擊器)類病毒套取廣告主的廣告費,甚至形成了一條黑色產鏈,令人觸目驚心。后果已為世人所知,點擊欺詐拋棄了一部分正常廣告,搜索引擎公司遭受輿論的沉重打擊。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普及,網絡營銷日漸盛行,于是,由點擊欺詐演變而來的刷頁(刷鉆)服務應運而生,逐漸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信用炒作便是這條產業鏈上的一個典型。
從本質上看,信用炒作只是社會誠信危機在網絡世界的延伸而已,淘寶網的類似遭遇在許多實體公司身上也曾發生過。由于淘寶網占據了國內網購市場80%以上的份額,網商一旦發生信用危機,自然就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沒有誠信,何談交易?沒有了彼此信任的交易,也就堵死了電子商務的命門。無論是對于淘寶網,還是對于電子商務市場,信用炒作都不可等閑視之。信用炒作與經濟利益緊密相連,大家都在搞欺詐,誰不欺詐誰吃虧。這種攀比心理會產生一種惡性循環,正當競爭不復存在,投資商和廣告商決策失誤,網購平臺關張大“吉”,網絡營銷自斷生路,電子商務半途而廢。信用炒作的要害在于,它所欺騙的不僅僅是買家,而是動搖了電子商務的根基。失去了根基,最終只能是自殺性的毀滅。
網購市場雖然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但網絡營銷則是近兩年才興起的新生事物,不管怎么說,信用炒作都不能成為網絡營銷的手段。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建立,即使有法可依,在網上執行起來也比較困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少數人鉆法律空子,在網購平臺大搞欺詐營銷,難以避免。可以肯定,信用炒作絕不僅僅發生在淘寶網一家,其它網購平臺也很難超脫。
從長遠來看,信用炒作對整個產業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低估的。不擇手段欺騙客戶,弄虛作假打擊對手,都不是網絡營銷的正道。對此,淘寶網已經行動,一方面與公安機關聯手打擊炒信團伙,運用法律武器保護網購平臺的信譽;一方面利用技術手段開展誠信自查行動,確保誠信賣家的合法權益。
問題在于,淘寶網一肩挑不動誠信大梁,網購市場不是淘寶一家的市場,打擊信用炒作,光靠淘寶一家不行。為此,筆者建議:一,立法機關要盡快健全和完善電子商務法律體系,依法治理網購環境;二,加強行業自律,或可成立一個自律聯盟組織,實施有效監管;三,公安機關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把信用炒作列為網絡整治的重點,建立制度保障體系;四,電子商務網站要加強技術防線,不給非法經營活動提供任何趁機作亂的漏洞。各方密切配合,從根本上治理網購環境,重建信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