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的發家史很“傳奇”,之所以傳奇是因為它“以盜為綱”的公司經營理念。
和竊賊一樣,迅雷遵循的經營理念也是無本萬利原則。先是不費一分一文的將他人的影視資源偷盜過來,經整理編輯后推送給用戶免費觀看,用戶看的多了開始賣廣告,廣告賣出后收入就全部灌進自己的腰包。可以看到,在迅雷謀財取利的全部過程中,那些受害者,也就是影視版權方的收益根本不見蹤影。因為迅雷說“我們只是提供了搜索。”意思就是迅雷上的影視內容并非盜版而來,迅雷無需為版權付費。
但據研究人員表示,迅雷的所謂“搜索”論調是無法成立的。因為迅雷設置了專門的影視資源網頁,就搜索鏈接制作了不同種類的分類信息,還為網絡用戶提供了下載資源博客服務,提供存儲相關鏈接地址的網絡空間。“迅雷在傳播內容的過程中已經是一個內容提供商,并不單純是平臺服務商。”
西方主流媒體《德國之聲》也就此發表過一針見血的評論,一語道破迅雷的“躲貓貓”把戲,“迅雷一直辯稱自己只是一個搜索平臺,對搜索結果的版權無法負責,但即使搜索資源指向的是別的網站,地址欄里迅雷卻從不顯示別的網站域名。”
事實上,《德國之聲》的評論并不是無中生有。第三方資訊機構易觀國際就曾對迅雷以盜版立足的發展思路提出過質疑,建議“迅雷應積極通過與影視機構的合作規避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清理不良內容,提升品牌價值。”因為迅雷在輿論環境上的被動局面,也將導致戰略合作伙伴在美譽度上的壓力,“這將直接影響迅雷未來的廣告收入”。業內人士評價,毫無疑問,迅雷是在“掩耳盜鈴”。
易觀國際還稱,國外反盜版的呼聲以及通過世貿組織向政府施加的知識產權保護壓力,中國政府一面在積極應訴,一面也會將此壓力轉向國內此類易產生知識糾紛的企業,“首當其沖的就是迅雷。”
從表面看來,迅雷對于版權官司傾向采取默不作聲的態度。實際上,迅雷內部對此卻顯得很焦急。據稱,從2008年開始,由于迅雷不斷的收到律師訴訟函,迅雷內部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一個多達數十人的法務部,專門應對版權、專利、商標等訴訟。
然而即便有著數十人的法務部,在2007年,迅雷因為偷盜優度公司的電影《傷城》,依然被判賠償15萬元人民幣。
中國某正版視頻網站CEO就此評論說,“縱觀迅雷的發家史,就是一部中國互聯網視頻的盜版史。如果這僅僅是一段過去的歷史也就罷了,可悲的是,這樣的歷史竟然還在持續書寫中。”
該CEO表示,迅雷有恃無恐的盜版行為不僅是對正版的嘲弄,更是在挑戰中國版權保護的底線,聯盟發起對迅雷的密集訴訟,就是意在終止互聯網視頻領域“以盜為綱”理念的進一步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