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報告稱“到2020年,大概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容器化應用。”在這一輪數字化轉型中,企業必然走向云原生,看,離不開容器,離不開Kubernetes的人會越來越多。
Kubernetes為什么這么受歡迎呢?
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于爽總結是:Kubernetes未來會統治所有的基礎設施。
他的意思是,只要業務是基于容器化應用構建的,就可以跑在任何Kubernetes上,無論這個Kubernetes是在任何地方的物理機上還是虛擬機上,只要Kubernetes平臺間有一根網線,容器化的應用就可以隨意奔跑,需求是方向。
這樣的Kubernetes是不是牛的有點過分了?!有點過分,不過這都是真的。
正因為這樣,Kubernetes吸引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據于爽介紹說,2017年青云在做基于Kubernetes的PaaS時,Kubernetes是以季度為節奏更新,而現在,每一兩個月就發行一個大版本,明年的節奏會更快。
Kubernetes的人緣非常好,生態非常強大。作為容器管理調度很薄的一層平臺,Kubernetes沒有向上或者向下伸手,而是通過標準化的方式開放它的能力,比如存儲方面就開放了CSI標準接口,所有的存儲廠商都可以基于接口標準把存儲服務集成到Kubernetes體系里。
有人以為有了Kubernetes之后才有了DevOps,其實DevOps的歷史有十幾年了,DevOps的理念很好,只是沒那么火而已,有了Kubernetes之后,開發人員和運維人員都愛上了Kubernetes,成了兩類人群的粘合劑,DevOps的推廣變得順風順水起來。
印象里已經很久沒有一個2B類的開源項目能這么火了,雖然Kubernetes很火,但是用Kubernetes的門檻非常高,想用Kubernetes的話需要解決很多瑣碎問題。
云原生全家桶KubeSphere,搞定Kubernetes留下的瑣碎事兒
KubeSphere就是來解決這些瑣碎問題的專業平臺,降低Kubernetes的落地和使用成本,KubeSphere提供了很多可選的功能組件,被社區稱為“云原生全家桶”。
國內外有許多PaaS廠商也有基于Kubernetes的方案,不過大都屬于大的解決方案下的一部分,并非獨立的一個軟件產品項目。而開源的KubeSphere是一個非常獨立的云原生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單獨拿來用,而且它跟青云沒有強綁定關系,于爽表示:“從立項之初,KubeSphere就不屬于青云,而是屬于社區的”!
也可以說KubeSphere是屬于所有用戶的。用戶可以按照需求隨意安裝KubeSphere到任何地方,為了降低落地門檻,KubeSphere甚至還有一鍵安裝腳本,從本地筆記本上的一臺虛擬機,到機房里的一臺或者幾臺物理服務器,到云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到任何需要用Kubernetes的地方。
在使用體驗上,得益于青云科技在公有云產品交互體驗上的設計經驗,聽取用戶群和開源社區的經驗和反饋,KubeSphere的易用性、友好性也有保障,面對不了解k8s的人也能做到真正的開箱即用。Kubernetes在青云科技的打造下更符合企業用戶的實際需求,能滿足合規性要求。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用上KubeSphere你就用上了云原生了,對于青云科技來說,開源這樣一個項目并非為了直接的商業利益,雖然KubeSphere可以較好的集成青云科技原有的技術能力,比如QingCloud云平臺,SDN,SDS等產品,但本身并不是為了構建綁定價值,也構不成綁定。
Linux的世界不存在綁定,KubeSphere也不存在,KubeSphere是符合CNCF規范標準的,用戶完全不用擔心綁定,用戶可以隨時將應用從KubeSphere遷移出去,KubeSphere在客觀上解決了許多共性需求,沒有KubeSphere也會有另外一個發行版,KubeSphere做了必須做的事情而已。
青云科技在容器領域布局頗深,容器產品方案中既有KubeSphere,也有QKE(QingCloud KubeSphere Engine)和QKS(QingCloud KubeSphere Service)兩大方案。
不同的是,KubeSphere支持企業私有部署,定位上,KubeSphere更適合大型企業用戶。而QKE和QKS都是青云公有云的服務,在QKE中,青云負責托管著Kubernetes的各種管理,用戶也可以進行一些管理操作,而QKS適合業務敏捷型企業,用戶只負責業務代碼本身就可以。
在容器方面青云科技是多管齊下,類似的AWS,Azure等許多公有云廠商也都推出了多種容器方案,容器的技術方向已經是共識,但青云科技是少數搞Kubernetes發行版的廠商之一,也是國內唯一一個Kubernetes發行版,KubeSphere是一件大好事,它將加速企業云原生方案的落地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