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是個大話題,涉及的東西很多。它是解決客戶在企業業務落地時適應數字化、互聯網化趨勢時,一個很落地的解決架構。可以說,這是云原生最好的時代,也是不得不云原生時代。” 面對云原生,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服務于爽這樣說道,“極簡!成為KubeSphere對云原生下的新定義。”
云原生時代已經到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將工作負載遷移到容器中,應用在容器中被切分成諸多微服務,業務運行網格化了,資源隨需靈活調度,應用進入容器后能適應更多的生產環境,容器正成為一種技術趨勢,它將改變云計算的未來。
于爽介紹,容器是云原生時代的核心基礎設施。顯然,它不僅十分貼近企業客戶的云原生轉型需求,還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構建云原生應用,從而實現DevOps和微服務的落地,加快業務創新迭代,最終實現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說到青云QingCloud (qingcloud.com)人們肯定會想到一個詞:“純”云原生。用其CEO黃允松的話說,青云的使命就是全面破壞傳統ICT產業形態,在云端重新構筑面向未來的企業ICT的交付形態。
其實,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企業的需求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上云這么簡單,而是需要向云原生架構轉型,解放架構自由度,做到最大化業務敏捷性。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化技術越來越快,如果企業的業務只是停留在傳統的形式,已經完全不適應現在的發展需求”。于爽表示,企業的業務需要變革,不斷推進,而IT也在為了支撐這種變革。在數字化轉型1.0時,大家開始邁出上云的第一步。企業會把一些硬件做軟件定義、數字化。現在很多傳統企業已經實現了數字化轉型1.0,有73%的企業已經至少采用一個/一項云計算應用或者技術。
“快速上手”切中企業需求
“到了數字化轉型2.0時代,是為了應對業務模式非常頻繁的變化而產生的,從原來的云模式變成云原生的模式。”權威咨詢機構Gartner的報告就稱:“2020年,大概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生產中使用容器化應用。”
那么,KubeSphere容器平臺與傳統K8S又有哪些區別呢?
“我們定義已經很明確——KubeSphere容器平臺是K8S的發行版。”于爽介紹,在中國只有KubeSphere的定位是Kubernetes的發行版,我們希望給客戶提供一個通用的分布式Kubernetes發行版,就像類比Linux發行版是Ubuntu一樣。
此外,KubeSphere是全開源的,意味著它一定滿足社區用戶通用需求的發行版。用戶不需要太深入了解Kubernetes,就能快速上手,且場景支持相對全面,CI/CD、微服務治理等,這些都是互聯網企業非常需要的,KubeSphere控制臺提供統一管理入口,細粒度的資源權限管理,支持所有K8S的上層資源管理。
除此之外,于爽進一步表示,協作流程也發生了變化,以前是很大的團隊,開發、測試、美工、項目經理,所有人面對同一個項目、同一個產品,可能需要歷時三個月甚至半年時間才發布一個版本,所有人都得參與上線過程。
而現在,大家開始往敏捷、DevOps方向發展,團隊被拆解,微服務使得項目或產品已經被切割成很小的模塊。比如購物車團隊可能只需要一個全棧的研發,他不需要了解其他模塊的業務,他跟其他模塊的溝通是服務與服務之間的API、文檔等,是一個很松耦合的團隊組織架構。
企業開箱即用“大道至簡”
為什么Kubernetes這么受歡迎?
“用戶把KubeSphere稱為云原生全家桶,因為KubeSphere提供了很多可選的功能組件,能夠真正做的開箱即用。”于爽介紹,首先,核心功能開箱即用。即點即用的DevOps,面向開發測試人員,覆蓋了開發測試全鏈條的發布。從提交代碼、構建應用、應用發布到測試環境、測試通過發布到準生態環境及生產環境,這一套流程在KubeSphere平臺上可通過可視化界面進行統一的管理。此外,不管是傳統微服務框架還是主流的云原生微服務框架,在KubeSphere平臺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
其次,健壯的容器基礎設施。青云QingCloud主導的開源項目肯定會把自己擅長的技術同時輸出到這個平臺。青云QingCloud有自己的SDN、SDS產品,包括QingCloud云平臺,都可以跟KubeSphere很好的整合。這個整合并不是強綁定的關系,KubeSphere既可以安裝在青云之上,也可以安裝在其他云平臺、物理機或者VMware之上。
最后,企業級增強特性。極簡人機交互,通過社區用戶和商業用戶的反饋,我們對KubeSphere的產品體驗,信心是非常強的。在大型企業落地,多租戶、運維友好和安全都是必須的功能。
“在新一輪數字化轉型中,企業必然走向云原生,云原生是最終不得不做的事情。”于爽堅定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