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遠洋航船上的中國人超過150萬。他們是丈量并聯系全世界的英雄,自己卻永遠孤獨、漂泊。直到視頻時代來臨,信息壁壘才被打破,與世隔絕的海面上,海員們嘗試著拿起手機,記錄美好瞬間。等信號眷顧時,便向陸地上的人們共享大洋深處的活法。
在過去,和海員一樣被隔絕、被遮蔽、被誤解的人群無以計數。當13億中國人都接入網絡,各行各業普通勞動者的鮮活日常才有機會被看到,價值也重新得到定義。
如今,人們可以通過一方屏幕了解遠方,但看到全球各地的大海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太奢侈了。散落各處的海員,他們丈量世界的同時,也在傳播著海洋之美。
無垠的大海上,21歲的海員新新是一名闖入者。他出生在遙遠的西部山區,從老家去西安,先要轉兩趟汽車車到紫陽縣城,接著還有五個小時的火車。西安距離大海還有千里之遙。新新第一次看見海,還是他10歲的時候,在科教頻道的紀錄片。
或許是向往大海的一望無際,性格內向的新新選擇成為了一名海員。新新所在的甲板部共有三名水手輪班工作。屬于他的值班時間或在中午12點到16點,或在凌晨0點到4點,前者是甲板上日光最強烈的時候,而后者,深夜的大海面目可怖,安靜地張開大口,隨時可能吞沒些什么。
新新現在是貨船上最小的水手,年輕的他尚未經過海洋狠狠捶打。年紀小,皮膚白皙、圓臉、大眼睛、嘴唇厚重,清秀的外貌使得他同其他粗獷、黝黑的水手們相比略微違和。盡管很受年長船員們照顧,駛向深海的船上,還是習慣將自我封閉起來,時常獨自在甲板上清洗甲板和艙蓋,清理鐵銹。
在安靜、孤獨的工作中,他發現陽光下的大海并不都是深淺不一的藍色,有時是不斷變化的彩色,那是空氣溫度和介質不斷變化的結果。夜晚輪班時,甲板上只有他一人,大海呈漆黑色,一些海員認為這時的大海最為可怕。新新并不恐懼,夜里獨自面對大海,他有時會幻想自己是“海上之王”。
早在輪船公司培訓時,新新便注冊了火山小視頻賬號“新新帶你環游世界”,目前已經擁有8.8萬粉絲。出海后,新新時常在甲板上盯著海面,找準位置,拍下視頻,待有信號時上傳。2019年春節,遠在非洲的他錄制了一則拜年視頻。臺詞提前記憶,他錄制了好幾個視頻,最后敲定效果最好的。最終上傳的視頻中,他說起普通話時還帶有口音。終于說完后,由于緊張,他習慣性地舔了一下嘴唇。
面對著大海,心胸開闊。新新逐漸變得自信了些。在粉絲催促之下,新新在手機自拍中挑選好看的照片,最終選擇了穿白襯衫、戴墨鏡的幾張,剪成視頻上傳。有人夸他帥氣,也有熱心的阿姨問他年紀,想撮合他與自己當護士的女兒。
差不多一年前,新新首次登船,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海。而現在,習慣躲在人群暗處的他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選擇了向人們敞開心胸。
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疊加上重復的勞作,時常讓船員們質疑生活的意義。一些海員努力在狹小的生存場域中找尋到更多樂趣,來對抗內心涌動的虛無。
孤獨的海上漂泊客在火山小視頻平臺上分享生活并獲得關注。在遠離陸地的遙遠海域,通過衛星信號,他們握住了連接陸地的纜繩。而海上的生活也填補了都市人群對大海與遠方的想象。
新新之前的微信好友只有一百來人,現在已經躍升到一千多。他建了一個微信群,群里有漂泊在外的海員,一生未見過大海的家庭主婦,還有渴望成為海員的年輕人。
夏夏是粉絲群里最活躍的一個。來自內陸新疆的他去年剛剛畢業,在父母看好的國企吃“鐵飯碗”。他從小迷戀大海,曾跟母親說起想要做海員,結果被威脅“要是敢去把你腿打斷”,只能作罷。沒想到新新發的視頻,讓他瞥見了一直向往的生活。
新新起初覺得夏夏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夏夏不以為意,一直相信有一天能過上遠洋船員的生活。他慶幸自己還年輕,“因為船上愛要年輕人”。
夏夏的一席話讓新新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后來,一個名為楊遠的年輕人來向新新咨詢時,新新耐心告訴他,成為海員需要考取海員證、培訓等,但說得更多的,是置身于茫茫海洋中的辛苦,讓他自己選擇。不久后,對方告訴他,自己已經在船舶公司工作,兩人便興奮地交流起自己出海、在各個陌生國家的見聞。在粉絲對海洋之美和海員工作驚嘆的時刻,海員自己也重獲初上大海時的新鮮與自豪的體驗。
身陷孤島的海員們,通過火山小視頻的方式分享和表達自己,這種表達本身,即意味著對生活的渴望與熱愛。在視頻中,他們前所未有地被矚目、被需要,自我與工作的價值獲得印證,足以支撐他們更努力地投身茫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