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杰聰
在PC銷量下滑10%并持續萎縮的數字陰影下,傳統PC產業鏈的企業包括英特爾、微軟、戴爾、三星都紛紛表示將大力發展智能穿戴業務。雖然火爆異常,但智能穿戴現階段還很難成為消費電子企業的救世主。
無論是智能手表還是手環、眼鏡,智能穿戴依然在發展的初期,而無法成為計算、利潤難以估計的特點都決定了PC的空缺,智能穿戴填補不上。
國內外廠商加緊布局
收發郵件、可拍照的眼鏡、監控人體指標的手鐲、可上網的手表,科技巨頭開始了搶灘爭奪戰。
有報道稱,2014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貨將達到500萬塊,但實際上2013年現在過去了一半,主要的廠商還沒有生產出一塊。
全球范圍對智能穿戴最積極的是蘋果、微軟、三星、谷歌等大腕。蘋果CEO庫克認為,可佩戴的智能設備開始進入視野,是個發展的機會,而蘋果開始大面積注冊iWatch商標讓眾人唏噓不已。
微軟開始對智能手表項目的測試工作,三星開始公開智能穿戴戰略,而谷歌更是從以眼鏡設備啟動的這個市場。
而國內涉足到智能穿戴的并不是傳統的大硬件公司。百度、果殼等互聯網企業成為了智能設備的嘗鮮者。
甚至,基于智能穿戴的概念股出現,主要集中在硬件、芯片封裝、智能語音等各個領域,他們在A股出現風潮。但要注意的是,這些智能穿戴概念的產品多數沒有產品,而且所謂的概念股要么生產能力不飽和,要么剛剛投資生產線。
規模和利潤難以挽救消費電子
根據IMS研究公司的報告,到2016年,全球可穿戴計算設備市場的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然而要知道,PC市場依然有著2000億美元的規模,如果計算10%的下滑,這部分下滑仍然很難由智能穿戴設備補充。
要補充PC的下滑有兩條路,一個是把手機做成電腦,加上平板電腦進入智能終端市場,而另一個方法則是做企業級IT解決方案,做服務器等更專業的產品。
在大部分轉型廠商還沒有享受智能手機的果實時,智能手機的增長開始放緩。瑞銀分析,美國用戶換機速度開始放緩,450美元以上的智能手機將快速減少,而未來主要的增量價位集中在200美元前后。
想象下,還沒開始轉型就已經看不到利潤,消費電子企業依然很難提升自己的業務。
另一盆冷水來自利潤。PC之所以不吸引人是因為成熟行業的低利潤,要不HP也不會放著第一的PC份額卻想著分拆。智能穿戴行業的利潤率也很難太高。
從設備的功能性看,智能穿戴使用的硬件底層成本不高,而軟件部分功能相對有限,在整個行業共同研發的情況下,單一企業很難獲得高于市場平均值的利潤率。
無法成為計算中心是硬傷
2012年開始,IDC不再只看重PC行業排名,而是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PC加在一起,啟用一個叫智能終端的排名。在這個榜單上,蘋果和三星都有著20%以上的份額排名一二,聯想以6%的比例名列第三。
這個排名很難加入智能穿戴設備。因為現階段的智能穿戴產品多數不具備過多的計算能力,而更多的是一個終端的接口,主要作用在于搜集和展示數據。
無論是PC還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未來個人智能計算中心的概念會成為必然的而需求,而穿戴無法拯救PC的核心原因也就是因為穿戴設備短期內無法成為計算中心。
大把證券市場開始用智能穿戴推薦A股股票,但這個沒有產品也不會短期內有高額利潤的行業需要點冷水來冷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