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可穿戴設備掀起的科技熱浪從境外席卷至境內,在蘋果、三星、索尼等電子巨頭紛紛發聲欲涉足智能手表之際,國內的一些創業團隊已搶先推出國產的智能手表以謀市場先機。然而,上證報記者發現,從國產智能手表的預售情況來看,似乎并無資本市場炒作可穿戴設備的那般火熱。分析人士指出,或應從產品價格、企業規模、品牌競爭三方面對之進行反思。
據了解,盛大果殼于7月3日開始以每臺1999元的價格進行Geak Watch的預售活動。7月4日,盛大果殼官網顯示,第一輪預售量達5000臺的果殼智能手表全部預售完畢。與之相比,深圳映趣科技于8月8日發布的inWatch智能手表的預售情況則顯得不盡如人意。據悉,inWatch從8月8日發布會開始接受預定,每臺售價為1788元,截至昨日,在12天的時間里,inWatch預訂量剛剛超過4000臺,較公司設定的限量1萬臺尚有不少差距。對此,映趣科技聯合創始人李昂向記者表示,目前的數字已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很滿意。該產品將于8月28日結束網上預訂,大概到9月底開始發貨,期間不再采取過多的營銷及宣傳手段。接下來,我們將著力于產品售后、客戶服務工作的完善,這一塊的工作才是考驗互聯網銷售企業的關鍵。
無論是盛大果殼的Geak Watch,還是映趣科技的inWatch,作為國內可穿戴設備的首發產品之一,其預售情況較之樂視超級電視和紅米手機預售時的火熱程度,確實遜色不少,顯示可穿戴設備的“熱”目前僅僅限于資本市場的概念炒作。對此,有分析人士總結,國產智能手表無法“預熱”或源于產品價格、企業規模、品牌競爭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產品價格而言,一款充當手機配件的智能手表以近2000元的價格面市,不免令人生畏。盡管貼有可穿戴設備先行者的標簽,但就其目前的功能性而言,不應超越智能手機的價格。紅米為什么那么紅?準確定位、合理定價才創造了其首發90秒內即10萬臺全部售罄的奇跡。
其次,從企業規模來看,李昂也坦言,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小規模的創業團隊而言,目前還沒辦法與小米公司的營銷模式相抗衡,相比紅米手機的秒殺告罄,我只能說我們還不在一個市場量級上。
此外,從品牌競爭力來看,隨著另一支國內創業團隊土曼科技即將推出T-Watch,國內智能手表市場定將硝煙四起,而一旦索尼、三星、谷歌和蘋果的智能手表正式發布,在這些國際大品牌面前,國產智能手表何以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