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Pod到iPhone再到iPad,蘋果對于產品種類的生命周期控制要比任何一家消費品科技公司都要好,但凡事都會有意外,例如 iPod nano。自iPod touch推出之后,蘋果就對 nano 的基本外形設計進行了幾次變化,這比他們其它產品都要多。
雖然外形一直保持得比較“穩定”,但iPad mini(本文討論的是全部3款)似乎也已經成為了蘋果一款“棘手”的產品。在經過市場壓力后蘋果推出了一款較小尺寸的iPad,更有人認為這款設備推出的時候有點“勉強”。當菲爾·席勒在2012年展示這款設備的時候,他似乎也承認了蘋果內部對此款設備的一些看法,“你使用第四代iPad無法完成的事情,用iPad mini可以干什么?那就是可以單手握持。”從這句話可以看出,iPad mini當時的地位多么的尷尬。
蘋果已經進入了小型平板的市場,但席勒繼續提到這并不是一款縮水的iPad,當時的起售價是329美元,但這遠比谷歌的Nexus 7和Kindle Fire要昂貴。
但當和大屏旗艦級別進行比較的時候,iPad mini又免不了被“吐槽”一番。其中美元配備Retina顯示屏是硬傷,現在除了它之外就只剩MacBook Air沒有Retina了。確實,iPad mini 2才能夠代表旗艦的水準,因為和iPad Air基本一樣,但價格上漲到了399美元。
iPad Air 2和iPad mini 3發布之后,這種分歧似乎又出現了。iPad Air 2 擁有目前最快的處理器,厚度甚至比iPad mini還要薄,除此之外,還有改進后的攝像頭。而反觀 iPad mini 3,只是增加了一個Touch ID,和iPad mini 2相比并沒有多大的改進。
且不和其它競爭對手的平板設備相比,即使和自家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相比,iPad mini的屏幕優勢也沒有那么大了。當然這里可能有蘋果產品策略的問題,iPad mini的出現可能是想給大屏iPhone更多的呼吸空間。早前臺灣《經濟日報》報道更是稱,蘋果公司計劃明年砍掉 iPad mini產品線,將精力投入到新款12英寸“iPad Pro”的開發和生產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