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數據凸顯出國產手機在量與質之間的尷尬。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3年1-10月,國產手機出貨量3.84億部,同比增長29.2%,占到手機出貨總量的80%。但出貨量猛增的同時,卻是消費者對返修率和質量問題的擔憂,10月份新浪發起的國產手機問卷調查中,總參與人次超過80萬人,其中有33.8%用戶認為目前國產手機主要問題是“質量難以保證”。國產手機的品質控制,到底出了什么問題?《IT時報》記者在對手機高級工程師、一線品牌廠家、運營商渠道等多個環節的調查采訪中發現,國產廠商手機一邊在瘋狂比拼處理器、攝像頭、屏幕像素配置,一邊在電商、運營商渠道展開廝殺激烈的價格戰,以微薄利潤換來百萬、千萬級別的出貨量,在這場以成本為導向的市場追逐中,關鍵的生產—檢測—設計等多個環節,卻人為降低或忽視品質檢測標準,導致大量問題機器流向市場。
Part1 你的手機還好嗎?
現場直擊:華為、小米維修點很熱鬧
12月11日下午,記者來到了上海火車站附近的長安大廈二樓,這里集聚了華為、聯想、小米、三星、HTC等近十家品牌廠商的售后服務點。雖然已經接近下班時間,但幾家國產廠商服務點前,送修手機的用戶依舊絡繹不絕,在窗口前排起了長隊,而緊鄰的HTC、三星等售后維修點卻是冷冷清清。
“花2000多買的手機,只用了一天,中文字體就只顯示半邊,而且玩游戲時經常黑屏!”在華為維修點前,小陳非常激動地抱怨著自己的遭遇。他對記者表示,前天花半個多月工資買了部華為P6,結果使用過程中頻繁發現手機自動黑屏、中文顯示不全等問題,在要求經銷商更換新機時卻被拒絕:“吵了半天才同意拿售后檢測報告去換貨。但我同事用的也是華為P6就一點問題都沒有,看來真的靠運氣才能買到質量好的。”
一旁的王女士也向記者抱怨自己手機遇到的質量問題,這已經是她第二次來維修點了。在8月份購入一部華為T8950后,王女士使用了僅兩個月就開始出現聽筒失靈的情況,電池使用時間也急劇縮短:“第一次返修后倒是能夠正常使用,現在屏幕又開始出現發黃現象。”
緊鄰的小米授權服務站更是熱鬧,大廳中擠滿了等待檢測故障的焦急用戶,大多數人普遍反映自己的小米手機出現了屏幕白斑、IMEI碼無效、無法充電等故障。而第三次來維修紅米手機的胡先生,與維修人員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前兩次維修單開的是屏幕故障,這次寫的是鍵盤失靈,你們故意想坑人吧!”胡先生對《IT時報》記者表示,他10月份購買的紅米手機,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屏幕出現了白斑,前兩次檢測出是屏幕貼合問題,于是換掉外層屏幕,但使用一周后又出現了相同問題。按照相關規定,同一故障維修三次以上,可以免費更換新機,但根據維修人員開出不同結果的單據,胡先生只能等待手機再次返廠。
能用就行的檢測標準 問題手機也能特批上市
為什么國產手機遭遇如此多的質量問題?大多數國產手機廠商,對各自產品的把關標準又是怎么樣的呢?
“能用就行。”這是前中興手機產品高級工程師唐智(化名)總結的各大廠家的檢測標準,他給記者舉了個典型的例子:“一款手機在組裝時,會有非常詳細的技術標準。比如說攝像頭位置偏差在0.2毫米之內是可以正常出貨,超過這個標準就要退回工廠重做。而且按照蘋果、三星等廠家的要求,這樣的問題機器只能返廠維修一次,修不好就算作報廢品處理。但到了中興、華為廠家這里,修個四五次都是常事,實在修不好就把主板上的元器件拆下來,用到別的機器上二次組裝。而且有時候即使技術細節不達標,只要可以正常使用,品控(品質控制)那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出去了。”
事實上,就目前代工廠、品牌廠商的生產線水平、技術能力而言,完全達到國際水平,甚至還要有所超越。“工廠的設備都是符合國際化標準的,在國內也通過了ISO9000、ISO13000認證,如果廠商想要嚴格控制質量的話,完全可以做到像蘋果、諾基亞一樣的水平。品質控制做得好壞,完全是廠商對產品市場定位的自身問題。”唐智對記者表示,一般國產手機廠商和代工廠之間,都會簽有OEM質量協議,其中方案公司控制整體設計的穩定性,品牌廠商最后做審核和質量驗證,但這套看似嚴格的品控體系之中,卻并沒有被各大廠家嚴格遵守,“為了快速占領市場,大家往往自己放低品質要求。”
一部分存在瑕疵的機器,在廠家和代工廠的心照不宣中,大批量地流向了市場。一位國產一線手機品牌的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在他們公司內部有個“領導特批機”的說法。“明明檢測出來這部分機器有問題,只要有足夠級別的領導簽個字,這些機器就會放給渠道,最終流向市場。最多的時候一個月甚至有30多批特批機。現在我們內部都不敢買自己的機器,生怕遇到這種特批機。”
廠商有意無意忽視 可靠性標準“有等于無”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手機生產行業有一系列的國家標準,各個企業也會組織實驗室進行結構壓力、可靠性等多項測試。其中“可靠性測試”是能夠檢驗質量的一項關鍵標準,即通過高度跌落、溫度沖擊、耐磨測試等一系列試驗,判斷出手機產品是否達到指標要求。
但這項關鍵的標準,卻并非強制認證。工信部泰爾實驗室主任何桂立告訴記者,實驗室針對手機產品有一套非常全面的檢測標準,內容包括攝像頭、屏幕像素認定、可靠性試驗等,但除了互聯互通等強制性標準外,其他標準都只是一個參考:“在手機上市前,泰爾實驗室會對手機的電磁輻射、信息安全等一系列規格做出認定,但可靠性測試不是強制標準,企業可以主動報名檢測,但參與的企業并不多。”
一位深圳的品牌手機廠家負責人王琦(化名)對記者表示,行業的可靠性測試標準也是處于邊緣狀態:“像采用OSD玻璃屏幕的廠家有很多,國家的行業標準是1.5米高度跌落不能碎,但事實上行業內頂多做到80厘米不碎已經很了不起了,大家技術都做不到的話,標準還怎么實施?”
何桂立強調,“如果關于國產手機質量問題呼聲很高的話,也會考慮推出相關的硬性檢測標準。”
Part2 質與量平衡中的失衡
短平快帶來的質量隱憂
伴隨著千萬級別的出貨量,生命周期短、價格空間平、出貨速度快,成了國內手機行業的一個通用規則。
在一部手機的生產環節中,華勤、龍旗等上游集成方案公司負責核心的平臺、處理器等主板方案,而品牌廠商的主要工作只剩下外觀設計與軟件優化,具體組裝交由下游的英華達、偉創力等勞動密集型工廠。“現在這些品牌廠商,只有重點高端機型會專門組織自己的研發團隊和生產條線。其他千元價位的智能機型,幾乎全部是買來方案主板后,自己稍微改下外觀、造個殼子,就交給組裝工廠生產,大批量推向市場。”唐智對記者表示。
但在通常情況下,一款成熟手機推向市場,應經過設計、研發、試驗、生產、使用、市場反饋、小范圍推廣等幾個階段,這一過程往往要經過數月到1年的時間。但一位接近品牌OEM廠家的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國產廠商通常將手機研發周期壓縮在2~3個月內,在完成前兩個步驟后,為了占領市場就匆匆上市。“現在華勤、龍旗等公司都有基于MTK聯發科或者高通平臺的現成方案,這些國內廠家只需要買個集成方案回來,稍微改下外觀設計就開始量產。個別二線廠商甚至連模具都懶得改,換個品牌名稱就上線了。”
這一說法在唐智處得到了證實。“國內一線廠商大部分的千元智能機,里面最主要的PCB板(主板)都是從方案廠商處買過來的,留給廠家們的可發揮空間并不多。市場上有新配置出現,方案公司一周之內就能拿出產品,品牌廠家1~2個月內就能達到百萬出貨量。”
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大量出貨的這部分千元價位機器,核心技術往往是由上游方案廠商掌握,“現在平臺、處理器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方案商們僅一周就能做出新方案。這就導致最底層的主板電路、工藝設計存在不穩定因素,但品牌廠商沒辦法對最核心的PCB板進行改進。在做到百萬級、千萬級的大批量出貨之后,消費者端就出現了大批量的質量問題。”唐智說道。
代工廠、品牌商的心照不宣
短、平、快式野蠻擴張的背后,廠家們也有難言之憂。
“一般國產廠家大量出貨的手機,生命周期只有短短兩個月,也就是在這兩個月內,代工廠既要產出幾百萬臺的機器,品牌廠商、渠道還得全部賣掉。如果兩個月內賣不掉,就只能砸在廠家自己手里,當作庫存滯銷機器慢慢處理,有時候一年都未必能賣光。”某一線品牌廠家人士對記者倒起了苦水,由于現在處理器、屏幕的更新換代速度太快,廠商們要隨時跟上配置走,否則就被市場淘汰。
伴隨著瘋狂跑量的,還有慘烈的價格廝殺。多家手機廠商對記者表示,現在出貨量最大的千元智能機的利潤,只能用“微利”來形容:“如果用2~3個月時間研發一款產品,等你手機出來了,人家同配置的手機都已經賣完了,我們只能做到低廉價格、快速銷售,一般只有2%~3%的利潤空間,一臺手機也就賺個幾塊錢,靠走量來盈利。”
伴隨著成本壓縮到極致,質量卻成了各大廠商都邁不過的檻。為了盡可能的壓縮生產成本,廠商們只能采用一些二線廠家的元器件,同時還壓縮代工廠的組裝費:“如果一臺機器的標準組裝費是10元,中興、華為這樣的大廠會用自己的出貨量優勢,將這筆費用談到8~9/元。”唐智對記者表示,這樣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產品質量成為雙方都心照不宣的話題。“代工廠要在產品周期內對員工進行重新培訓,做到百萬甚至千萬產量,兩個月之后立馬接下一單產品;對廠商來說,則要盡快賣掉這部分產品迅速投入下一款的研發。”
北京一家國產手機軟件方案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現在市面上大多數品牌所宣稱的1080P、IPS屏幕都是噱頭,二流的元器件根本達不到這一水準。“我們實驗室此前曾經做過多款主流產品的測試,很多屏幕都宣稱分辨率可以達到1920×1080,但實際上每個像素點的開口率都非常高,肉眼看到的顆粒感比較強。采用這類物料的產品,消費者體驗好不到哪里去。”
運營商定制帶來的雙刃效應
龐大的運營商市場,迅速成為各家廠家出貨的主要陣地。據第三方監測機構統計,2013年前三季度,僅三家運營商終端公司的出貨量就達到8000多萬。
但這也是手機質量問題頻發的重災區。深圳某品牌手機廠家負責人王琦對記者表示,由于話費補貼相對較高,毛利能做到8%~9%左右,各大廠家為了擠進運營商渠道互相打得頭破血流:“在集中采購時的公開招標過程中,各大手機廠家跟運營商沒有什么講價的資格,就只有同行之間互相打價格戰,甚至有廠家會虧本拼下一個大單,等上游的元器件降價之后再批量出貨。這種市場壓力下,最后廠家只能注重數量而輕視質量。”
手機廠商缺乏議價能力需要控制成本,但運營商同時出于市場壓力也要壓低價格,這就導致整個龐大的市場只能以成本為導向。一位運營商終端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采購價格必須要壓下來,才能吸引更多的在網用戶:“價格沒有優勢的話,誰來買你的合約機?也就意味著運營商只有利用自己的用戶和渠道優勢,要求廠商放低終端產品的利潤,通過大規模銷量來回本。”
“在這種以成本為導向的市場環境下,手機質量的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到最后產品變成了一塊燙手山芋,大家都是以‘能用就行’的標準推向市場。除非現在大家都能放棄追逐數量專心做1800元以上價格區間的機器,才能用較大的盈利空間、緩沖周期來提高質量。”廠商人士共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