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15年3月10日凌晨,蘋果召開2015年首場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上蘋果發布了Apple Watch,而此時距離去年九月亮相以來,過去了半年。這半年來,智能手表領域雖然出現了包括華為、LG之內的一大批玩家發布智能手表,大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導致業界對這款Apple Watch的期待值早已經爆棚。
此前,蘋果兩大里程碑產品iPhone和ipad均在春季發布會上進行首款的產品發布,此次Apple Watch選擇在這樣一個時機發布,凸顯了蘋果背后的野心:把Apple Watch打造成像iPhone和ipad一樣成功的消費級產品。
眾所周知,智能手表出現在消費市場已有多年,但一直沒有得到普及的原因在于輸入和顯示效果差強人意,發展到今天眾多的智能手表就真的只有看時間的實用功能了。蘋果作為行業的革新者,Apple Watch的發布被業界看做是能夠給語音輸入、健康監測等領域帶來巨大變革的機會,尤其是在解決輸入問題層面,語音輸入經過這些年的不斷發展,已經到了突破的臨界點--讓用戶真正使用到識別率高并且好用的語音輸入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其他領域中國落后歐美國家,但在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層面中國一點都不弱,在語音輸入解決方案領域更是如此。從之前發布的iOS 8.2測試版中可以發現,iOS 8.2對用戶的文本、語音等信息處理的需求都非常重視。而且我們發現自從去年以來,蘋果變得越來越開放,允許更多的底層軟件在蘋果的設備運行(在2014年9月份之前,搜狗輸入法都沒法在蘋果上用)。
顯然,蘋果此前的一次次變革的鋪墊和這次Apple Watch的發布,給中國本土廠商搜狗、訊飛、百度手機輸入法等第三方輸入法提供了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試水Apple Watch“更小屏幕”的絕佳機會。 到了今天,中國的廠商們所研發的語音輸入軟件,甚至可以識別各地的方言,能夠支持粵語、四川話、河南話、東北話、天津話、山東話、湖南話、武漢話、合肥話、江西話等多種發言的輸入和識別。
在以前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只是“偽智能”,所有的識別都必須建立在已經有的“庫”的基礎上,不能無中生有。舉個例子,魔術師可以憑空變出來一只鴿子,但不管是從帽子里還是褲兜拿出來鴿子,都必須事先就把這只鴿子準備好。具體造成的結果是你說一聲“北京天氣”系統可以識別,但你說“北京的天氣“或者”今天天氣怎么樣”就可能無法識別。
但是,很幸運我們生活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在信息的沖擊下,很多障礙和隔閡都會被打破。隨著云計算等新型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的價值得以被挖掘和利用。機器系統再也不是只能識別預設好的詞語或者句子,而是“可以針對同一個意思但不同的表達”做出相同的回應。再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北京東城的用戶給114打電話咨詢“今天的天氣怎么樣?”、北京西城的用戶給114打電話“我要安排今天出行,給我介紹下天氣情況”、北京朝陽的用戶給114打電話“今天會下雨嗎”,這是三個不同的表述,但客服人員回答可以是相同的“今天北京陰轉陣雨,并有輕霧,北部陣雨,22 到28℃。能見度較差,注意出行安全”。類似的生活情景還有很多,這種情況下采集到足夠取樣(當然這個取樣系統的更新機制要健全)利用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就可以用智能系統來完成。
而今天蘋果Apple Watch的出現,因為對語音識別的需求劇增,會讓更多的企業和機構把研發的重心投入到語音識別這塊,尤其是國內BAT這樣的企業,不缺資金不缺人才,未來或將在該領域展開新一輪的爭奪。
我們可以預見,如果Apple Watch真的可以大賣甚至成為匹敵iPhone和ipad的里程碑式產品,那么對整個語音輸入和識別產品的市場提升一定是革命性的。